传承老庄文化精髓 丰富美丽中国内涵
2013年08月19日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老庄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洞悉了人类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规律,传承老庄思想的文化精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倡导无为 善待自然
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他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无为而治”的原则,善待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守则,对于我们今天缓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在老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统一整体。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应效法道和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对立统一规律、自然无为的本质特性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之性。“道法自然”是说“道”以自然而然、自己成就自己为法则,这一法则尤其应当为人所效法。
“自然”和“无为”是道的本质特性。老子说的“无为”绝非无所作为之意,而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原则: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道所体现的柔弱的特点和方式加以辅助、引导或变革。
现在,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唯物质主义、工具理性和科技至上,而价值理性则被边缘化,甚至不屑一顾。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幸福和快乐就是占有大量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占有得越多,就越是幸福和快乐。物质财富固然不可缺少,工具理性和科学技术固然不可忽视,但对于人来说,价值理性和精神境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也不是物质财富占有得越多,就越幸福,越快乐。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更为有限,故人类不应肆意采伐和挥霍。为此,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也强调“天与人不相胜”,不要因人为而毁灭天然,因境遇而泯灭天性,因贪欲而丧失本真。只有如此才能返璞归真。
老庄的万物平等观及其生态学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亦即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人如何看待自己、为自己定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出三种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观念。
第一种是西方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此种观念认为,人与万物是不平等的,人是万物的主人,是万物存在的目的,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被创造出来的。此种观念是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的哲学根源,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思。
第二种是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念,此种观念把自然万物纳入到人类的道德关怀之范围。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心”,是万物中之最贵者,因而人应当对万物的生养承担道德责任。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此种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种是建立在万物平等观念基础上的老庄思想的生态智慧。根据老子确立的“道法自然”的原则,万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庄子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指出,万物莫不以自我为价值判断的中心,因而莫不“自贵而相贱”,而“以道观之”则“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人类的自我优越感是一种严重的偏见,他用了很多鲜明的譬喻来描述人类的普通和渺小,反复申说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的道理,旨在消解和纠正以儒家为代表的人贵于万物的世俗观念。庄子指出,万物皆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正处”“正味”“正色”。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万物,没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共同标准,如果把人类的标准滥用、强加给万物,就是“以人灭天”,对万物构成伤害,因而人类必须尊重万物的天性。老庄思想中的万物平等观十分独特,对于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
老庄哲学的生态文化资源
老子所讲的“道”与“德”的关系,是要“推天道以明人事”,为其“尊道而贵德”、崇尚“自然无为”的价值主张作论证。老子所崇尚的“自然”,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自然”,而是一种“人文化的自然”。
老子主张“尊道而贵德”,这应首先是指向个人的身心修养,戒除自己的贪欲,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然后才可能有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战争中,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平。如老子所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老子所主张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因顺自然的常道而不“妄作”,通过“为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万物的生长能够归根复命,然后才能有可持续的、可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过度的工业化所引起的生态危机,就是“不知常,妄作”而引起的危机。老子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说要在危机出现之前而有所警觉、戒备、制约,防患于未然。概言之,老子所讲的“无为”是一种因循自然的、有所节制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
《庄子·达生》篇讲了一个“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梓庆必须先有“齐以静心”的自我修养,“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加手焉”,这样才能创作出“以天合天”的艺术品。建设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亦类似于“梓庆削木为鐻”。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但秦以后并没有落实到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现在只有把生态文化、生态管理、社会和谐、科学技术、计划生育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地解决生态危机,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
值得我们汲取的生态智慧
以国泰民安、天人合一为追求目标的中华文明本来就是一种生态文化或生态文明。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文化,因其高举自然、提倡无为的思想宗旨,值得我们今天汲取其中的智慧。
首先,发展是生态中的发展。生态也就是万物俱生共存的形态。老子虽然没有说过“生态”,但他所谓的“自然”其实就是生态,而且是理想的生态,自然形态或境界下的人类包括万物一定是生生不息的,而且是共生共荣的。那些违反自然,破坏生态的种种行径,其实就是从根本上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从根本上保持生态。如何保持生态平衡,老子更强调的是思想上的“知足”,认为这才是根本的长久之道。因为只有思想上懂得知足,行为上有所节制,其他的种种诉求才能真正做到或者可以避免。老子说“知足者富”,又说“知止所以不殆”。要想维持生活的富足,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清楚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以克制或限制自己的欲求。
最后,当政者的知止与知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如同他说的“清静”“无为”一样,老子的“知止”与“知足”主要是针对当政者来说的。因为他们具有“执大象,天下往”的权力与责任,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承负与影响;而且拥有权力的他们最有可能制造社会的不平等,进而造成生态的破坏。由此,老子警告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丧失生态、不得生存,就是因为当政者们不知足的“求生之厚”。老子反复说过:“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表明了只要当政者能做到“不欲以静”,天下自然归于清正,而回复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至德之世”及通达之路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道生万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应“道法自然”,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和”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至德之世”。为实现“至德之世”,庄子提出了通往“至德之世”之路的“天德”说。“天德”的最大特征就是“无为”。“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顺其自然,还是征服自然?庄子选择了前者,信守“无为”之德。
“物我一体”。万物由道生成,虽形态有异,但无高下、贵贱之分。“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认为,人与万物同样地被自然和气生成,人应尊重天地自然万物,与人类居住其中的自然界和谐相处。“万物不伤”和“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天乐”境界里,人类必须节制欲望,知足常乐,反对用计谋、机巧和工具向自然过分索取。除了不直接伤害万物,还必须顺遂而不伤害万物的本性,因性自然地去发展农业、养殖业。
“不失大常”。万物皆有“常”,“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凡事均应循自然之理。庄子倡导“返璞归真”,反对“以天制人”“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性,不要用造作去毁灭天赋,不要用贪得去追求虚名。
从考古学看老庄思想文化基础
老庄思想是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起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庄崇尚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诸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君子之交淡若水”“真者,精诚之至也”等名言,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其出生地在涡河流域的亳州境内。亳州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亳州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853处。亳州地区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址是距今约6000年的后铁营遗址,被命名为后铁营类型文化。之后有富庄类型文化和尉迟寺类型文化。从考古学文化面貌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具有鲜明的本地文化特征,又受到来自周边地区文化的强烈影响。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这里一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要冲,多种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夏商西周三代,依然延续了这种传统,位于亳州东郊的商周时期的程井遗址和利辛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均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出极为丰富且复杂的文化内涵。春秋中期以后,楚国东进并占领本地区,蒙城县小涧春秋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已经是较典型的楚式风格。地处中国南方的楚国,没有形成像北方诸国那样严密的宗法制度,思维不拘礼法,创造力比较旺盛,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造就了显著区别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
老子的思想精辟深邃、浩瀚恣肆、深广诡怪,而庄子的寓言则上天入地,充满浪漫主义想象,体现出强烈的探究追寻精神。这些,都与本地区的文化传统相契合。正是深厚的文化基础,孕育了独树一帜的老庄思想。(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