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艺人艺名趣谈

2014年12月23日

    什么是艺名?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从业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来使用。

    从古到今,用艺名的目的就是突出自己特长,先声夺人,人未至而名先扬,引人注意。 我国历代手艺人中,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远近皆知。近代,戏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演员成为正式的职业,但艺名字号并没有消失。在侯宝林先生的自传《卖艺生》中,记录了许多艺人的艺名。例如:云里飞、穷不怕、草上飞、大铁壶等,这些艺名共同的特点是“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字号中的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一定影响,受到观众喜欢,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产生更大的亲和力,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形象。

    相声鼻祖朱绍文,艺名穷不怕。因清朝慈禧太后丧事期间,禁止演戏,他为了养家糊口,迫不得已改行说笑话赚钱谋生。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用的竹板上镌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穷不怕”便由此得名。他在另外一副竹板上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意为为生活所迫不惧怕演出的禁令。这个名字叫响京津一带。他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副隐含着他的姓名和艺名的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力(励)精食(矢)志朱紫著身”,横批是“舌治心耕”。清人李香谷有一首《赠朱绍文》诗说:“数十年来艺谋生,寥寥往事赠朱兄,写得当年郑元和,是大英雄不怕穷。”

    街头艺人在过去属于三教九流之列,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的俗号。艺名源于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艺名也有自定的。有不少演员的艺名是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号。相形之下,他们的艺名比较文雅。例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原名梅澜。取艺名梅兰芳,一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迹 (兰和澜谐音),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旦角演员,即“兰芳”习惯上是女人用的名字。

    有的取艺名常常沿用师名,只以“小”或“筱”区别辈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小名小德子,后拜“评剧皇后”白玉霜”为养母,随她学戏,以“小白玉霜”为艺名。京剧界有盖叫天和小盖叫天,越剧界有竺水招和小竺水招。

    有的艺名是只改师姓而用本名。著名湘剧演员彭福娥,原名贾福娥。1923年进长沙拜名艺人彭凤姣为师,遂改姓彭。

    有的艺名是根据自身的艺术生涯而取的。如《西游记》中的五龄童、六龄童,这是尽人皆知的事。著名绍剧演员十三龄童,本名王振芳,从小以祖母、著名绍剧演员王茂源为师,13岁正式挂牌演出,当时称“神童老生”,1947年到上海演出时正式取艺名为十三龄童。湖南京剧团的大牌达子红,艺名又叫“七岁红”。

    除艺名外,演员带姓氏的名字,也极讲究涵义、音韵。拿京剧界来说,演生角行当的,突出其唱功,名字多带“声”,如张铭声、金妙声、赵旭声等等;演武行的,突出其武功以及形神,就多带“楼”,如杨小楼、王少楼、谢骏楼等。也有以一个“云”字嵌在中间的,如白云亭、云鹏、韩云峰等,都是当年武行中极其过硬的名角。京剧旦角,则以“芳”、“艳”、“秋”、“霞”等字眼多见。像梅兰芳、董明艳、程艳秋、于素秋、戴绮霞等,不胜枚举。而净角行当,因演唱黑头、架子花脸等,宛若“二十八宿”之星宿,故而名字多带“奎”,如汪志奎、张宏奎、王泉奎等等;演小丑的,包括文、武丑生,因突出其诙谐滑稽以及精灵,故多带幽默的字眼,如曹四庚、李四广、高世泰、李迎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