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名字有玄机
2014年11月11日
自古以来,关于诸葛亮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众说纷纭。
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诸葛亮的远祖本姓葛,原来是琅琊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县)人,后来迁移到阳都县,而当时阳都已有姓葛的人,为了区别原居阳都的葛姓与来自诸县的葛姓,在来自诸县姓葛的姓氏之前取其县名加一“诸”字,而被称之为诸葛,遂成为复姓,诸葛复姓就是由此而来的。
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4年(公元181年)7月23日。民间传说,在诸葛亮出生的同一天,其父诸葛珪在任所觉得心烦意乱,估计妻子章氏也快临产了,便连夜骑马往家里赶。进门后,诸葛珪看见妻子没出什么意外,便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下子也就松驰了许多,吩咐家人让接生婆好好侍候妻子。诸葛珪守候在内室外,没有一点倦意。突然,内室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哭声划破了黎明时的寂静,给诸葛氏家族带来了吉祥的福音。
接生婆出来笑容满面地对诸葛珪说道:“夫人和小公子都平安无事,夫人让你给孩子取个名字呢!”诸葛珪思量着,猛然抬头从窗孔向外望去,发现已近黎明时分,东方也已发亮,于是就此大作文章,脱口而出,说道:“干脆就起名为亮吧!”
也有专家、学者研究诸葛亮取名为“亮”的原因。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姓名》中说:“一个人的名字,由父母所取,所以名字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隐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和寄托。”古语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诸葛亮出生于仕宦家庭,诸葛家族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因此,诸葛亮的名与字,不是随意而起的,应该是经过一番研究起出来的,而且是符合“傍其名而为之字”这一普遍规律的。
一、从字典、辞书中的释义看。《汉语大字典》中,“亮”是个多音字,读liàng、liáng两音。其中,“亮(liàng)”有10个义项。其中第2个义项:“亮,辅助。《尔雅·释诂下》:‘亮,导也。’又‘亮,右也。’郭璞注:‘皆相佑助。’邢?疏:‘亦皆谓佐助。’”。
二、联系诸葛亮的政治实践看。章映阁先生在《诸葛亮新传》中说:“诸葛亮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稍长,又亲身经历了汉皇室的衰落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隆中期间,他博览群籍,交游士林,关注时局,立下了统一天下的凌云壮志。可以说,隆中十年是他思想发展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曹操平定了中原,孙策奠基于江东。诸葛亮既未北去,也未南行,却选定了一条要尽他平生之力去走的道路,这就是裴松之称道他时所说的‘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诸葛亮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他维护封建纲常和忠义道德的儒家正统思想。”
三、从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以及历代对他的评论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作为一代伟人,历代对其评论比比皆是,且多是从“辅佐”这个角度来评价的。如:诸葛亮在世时,因罪被囚禁的彭?称诸葛亮为“当世伊吕”;后世的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把他比作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和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萧何。
从三个方面看诸葛亮的“亮”字之由来,三个方面互相印证,得出了确凿无疑的结论:“亮”即“辅佐”。意思是他父亲希望诸葛亮长大成人后,学成文武之才,辅佐明主,干一番大事业。诸葛亮前半生的勤学,后半生的政治生涯,岂不全是围绕着“辅佐”二字?这“辅佐”岂不正是“亮”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