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597个新路名蕴含徽文化
2014年04月10日
合肥市规划局3月底发出公告:正式启用第四批道路、第二批桥梁的命名,涉及道路1597条,桥梁62座,包括了全市12个地名规划片区(滨湖、政务文化新区、高新产业开发区、蜀山产业园、庐阳、新站、包河、龙岗产业园、瑶海区、北部组团、东部组团、西南组团)所有道路。
这场给合肥主城区所有路桥“起名”的工程,其实总共花了8年时间。随着2006年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合肥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道路命名规划开始启动编制。一方面是随着大建设的开启,合肥的道路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也同步梳理原本杂乱无章、重名重音、难记难找的老路名。
湖、塘、水库都改成“美名”
合肥本次全新敲定的路、桥、水域中,有关于“水”的名称,都进行了大面积的改动。涉及水的名称都改得具有自然韵味。
经开区的“南艳湖”,经过命名组的一番思考,改成了“南雁湖”。为何如此修改?命名人员解释:“南雁”的名称,与这里规划为生态森林的湖景更加协调。
同样,在紫蓬山下的“大堰湾”,也被改为“大雁湾”,命名人员认为:“堰”是水库用字,不宜做湖名,所以也使用了“大雁”这个与紫蓬山生态森林的湖景相协调的名字。
在此次更名中,很多水库的名称也被改成了“湖”、“湾”诗意名称。在大蜀山附近,原本的“王嘴水库”,由于位于大蜀山西麓,此次取名“蜀西湖”。位于大蜀山南麓的“柏堰水库”,取名“北雁湾”。原本大蜀山东麓的无名水域,命名为“蜀峰湾”。
叫惯了的“陶冲水库”,以后也得改口了。考虑“桃”字的回归自然之意蕴,这儿改称“桃冲湖”了。
即便是新站区职教城附近的一处无名水域,此次命名也起上了“梦溪”这般如此美好的名字。
路名规则有四个层次
近1600条道路,有的高大上,有的小清新,担心成为“路盲”?其实里面也有窍门。合肥哪边城区路名对应省内哪市特色?东西南北一对照就明白了。
“高大上”
第一层次的道路是指支撑东、南、西、北、西南五大片区的骨干道路。
南片——“改革开放”一组,反映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拉开了合肥改革开放的第一幕,其道路依次是:繁华大道、锦绣大道、方兴大道。
东片——“天工宏图”一组,反映了化工产业园以“天工开物”为主题的天工大道、宏图大道、龙兴大道。
北片——“北城崛起”一组,体现了“招五湖四海之商,助北城崛起之势”,道路依次是:淮海大道、北城大道、五湖大道。
西片——“科学创新”一组,表达合肥科技立市和创新技术产业开发等特色。依次是:科学大道、创新大道、方兴大道(北段)。
西南片(肥西上派)——“丰乐江淮”一组,展示肥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工业大县的双重荣耀,道路依次是:江淮大道、杭埠河大道,丰乐河大道,淠史杭大道。
“皖韵味”
第二层次道路主要是各类干道、次干道、支路、次支路,这类道路以安徽全省的市县地名、山岳河湖、历史人物、风光景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命名,被称为“皖文化篇”。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老少皆熟,这一名句的典故也是发生在安徽,而合肥新版道路规划中,就将出现‘牧童路’和‘杏花村路’,在包河区境内相互呼应;此外,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变身”成路名,比如黄梅戏,在合肥就将有‘黄梅路’;再比如徽班(京剧前身),在合肥则将有相应的‘长庚路’。”
编制组专家介绍,一部合肥道路命名,几多安徽文化沉淀。“可以说是读路名便知安徽”
“文艺范”
第三层次是针对一些距离不长,不跨区的支路,依据区域的需要和特色,成团成簇地编排成一组一组的路名,散布、点缀在路网之中,提升整个路名网络的文化品位,此类组团在全市约有三十余处,统称为“花团锦簇”。
红叶路、橙香路、黄桂路、绿柳路、青松路、蓝莓路、紫荆路,看出“端倪”了不?这是位于植物园区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路名”。
在高新开发区望江西路以南,玉兰大道以东范围也有一组以花卉命名的道路,如合欢、银杏、海棠等路16条,形成“花团锦簇”之美。
“庐州腔”
第四层次是合肥一些有历史底蕴的小街巷,主要是保留当地历史底蕴,努力把合肥的街巷历史留住。“一个不能把自己深厚的历史留下的城市,是要被后人责备的,留住了历史就是留住了文化。”此次规划,命名了一批这样的街巷,如大塘梢路、磨坊路、荷叶地路、屋上塘路、五里庙路、十里店路、桑园路、学堂路等。
政务区的八座桥看尽“庐州八景”:春融桥、松荫桥、角韵桥、梵钟桥、舟浦桥、雪霁桥、夜月桥、朝霞桥,如此美的桥名,就在政务区的匡河沿线。
这些名字不仅“美”,内涵更有合肥韵味。命名组介绍,沿匡河有八座桥,所以正好使用历史上“合肥八景”命名,分别是“淮浦春融”、“教弩松荫”、“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藏舟浦)”、“蜀山雪霁”、“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同时,选择如此文艺的名称,也与合肥市政务文化中心地位相适应。(来源:365地产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