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生理
2013年01月10日
心理学认为,人的做梦与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1、睡眠状态:
① 慢波睡眠(同相睡眠):脑电波同步化慢波时相,①感觉功能暂时减退;②肌肉活动减弱;③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血压↓、心率↓、瞳孔↓、尿量↓、体温↓、代谢↓、呼吸↓、唾液↓、胃液↑、出汗↑)。④生长激素分泌增多——长身体、恢复体力。
② 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速动眼睡眠):脑电波去同步化快波时相。①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唤醒困难);②肌肉活动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③间断性阵发性改变(快速动眼、部分肢体抽搐、血压↑、心率↑、呼吸↑快而不规则)。④蛋白合成加快——长智力、恢复精神。
2、成人睡眠:
① 慢波-快波-慢波,如此反复,到后期快波时间延长(前半夜梦短、后半夜梦长)。
② 快波和慢波均可以觉醒,但觉醒不能进入快波。如果被认为剥夺快波睡眠(进入快波即被叫醒),可从觉醒直接进入快波进行弥补。
③ 快波睡眠中,身体与精神(梦)相互作用:身体疾病可表现为梦,梦可反应或促进身体疾病发作(如:心绞痛、哮喘、慢阻肺缺氧)
3、睡眠发生机制:睡眠眠是主动过程,而不是脑功能的抑制。
A 慢波睡眠可能机制:①间脑睡眠区;②延髓同步化区;③前脑基底部睡眠区。
B 异相睡眠可能机制:桥脑网状结构。
4、生理心理学结论:
梦和脑电图的快波及快速动眼有关。一个睡眠周期大概是一个半小时(90分钟)。一个人每晚做4~6个梦。前半夜的梦短、后半夜的梦长。每晚大概有1~2小时的时间在做梦。
每个人每天晚上都在做梦。自称不做的梦的人只是醒来后忘记了梦。
最近研究表明,慢波睡眠也在做梦,只是更接近意识。梦游、梦话一般都出现在慢波睡眠。
网状系统负责“清醒-睡眠”转换。网状系统受上下神经冲动的影响,上-大脑皮层(思虑过多会失眠),下-感觉神经(噪音太大、光线太强会失眠)。网状系统受中缝核(慢波睡眠)和蓝斑(快波睡眠)控制。
蓝斑产生的神经兴奋主要通过视神经束,所以梦主要是镜像。蓝斑抑制睡眠中的躯体运动。
中缝核产生五羟色胺(慢波),蓝斑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快波、觉醒状态的维持有关)。与此推断,快波睡眠与觉醒状态类似,只是快波睡眠时运动被抑制。
快波睡眠长智力,慢波睡眠长身体。梦有整理新知识、新形象的作用:婴儿快波睡眠的时间比老人长得多,因为婴儿每天都要接受许多新知识。(来源:《心理学经典·析梦》 作者:朱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