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观念的哲理与谋略
2013年05月24日
总所周知,《左传》中就有关于五行相克的思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再循回,土克水。邹衍以五行相胜来解释朝代的兴衰,强调天道自然,逆道必衰。《管子》的五行篇,将阴阳和五行混合统一起来,说:“故道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道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其道,然后有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出“比相生而间相胜”的看法,使五行观念更为深刻、成熟。他还将五行之质与仁、礼、信、义、智“五行之德”联系起来,把自然(天)与人的社会行为(人)紧密联系起来。
隋朝时,萧吉著有《五行大义》一书,列举此前的丰富文献资料,对五行的名称和涵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释,如总结五行关系时他说:“木燃而生火,火焚木而成灰土,土聚而成山,山蕴石蕴金,山石津润,金销为水,水润生木”等等。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以五种要素的联系和对立来解释和猜测事物的变化发展,这是很高明的想法。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在今天看来,蕴涵着事物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既相生(联系、统一)又相克(相异、独立)的,有相生才有事物的共同点和互相联系,有相克才有区别,才有变化、变易和发展的动力。
五行思想有广泛的应用,五行本来是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后来被用来代表和说明其他事物,再后来,因为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五行也代表社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事了,即所谓:人与天地合其德。阴阳五行在民间的方术文化,风水预测,民间信仰,建筑设计,农业耕作,时节文化,红白喜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阴阳五行中有很精彩的体现。
比如,古代宫廷建筑就是最讲究阴阳五行的,其中,以故宫最集中、典型。
举个例子,如故宫分外朝和内廷,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称为五门、三朝之制,因为古人认为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内廷多采用偶数,如两宫、六寝等,古人认为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外朝是主殿,其中,太和殿为“阳中之阳”,内廷主殿乾清宫,则为“阴中之阳”,外、内此两个主殿,均用重檐庑殿式,室内天花正中均有藻井,殿前设御路,丹墀上设日晷、嘉量等。
再举个例子,社稷坛是最典型、最直观地体现五行思想的。其台基作出表现方位的五色土,坛的四周砌以矮墙,矮墙按五行体系作出各色琉璃瓦顶:东方为青蓝,以应五行之木;南方为赤,以应五行之火;西方为白,以应金;北方为黑,以应水;中央为黄,以应土。其方位、色彩,严格地纳入规范的五行系统。而且,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
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有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社稷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有一墙名“坛墙”,在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拜殿是明清两代帝王在祭扫途中避风雨的地方,故名拜殿。
值得注意的是,阴阳五行与谋略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谋略家正是以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来谋划人事的,古人认为,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朝廷政事要合乎天道,政治上要依时寄政,不可违天时而动。阴阳五行是古代谋略的方法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古人揣摩事物发展趋势的基本依据。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时,藤甲兵以甲当船,又能挡兵器,但孔明知道,适于水者不适于火,果然,用火攻,诸葛亮大获全胜。再如,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实际上是智者在考验“上钩愿者”的“君德”。谦者能顺天道合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