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是古人研究自然的一种基本方法
2013年01月24日
万物的运动无非阴阳的消长,但如何更精确的描述这种消长运动呢?古人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取象”,为什么要取象呢?“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的消长过程变化无穷,数不胜数,你如何去描述他把握他?古人发现,阴阳运动尽管千变万化,但经归纳分类,却只有有限的数之可数的一些特征状态,这些特征态是可以通过观察加以识别和区分的,故名之曰“象”。
最容易区分的象,莫过于白天与黑夜,冬天与夏天,称为“两仪”。再细致一点,则可分春,夏,秋,冬,称为四象。若仔细观察天气变化规律,则可以在夏秋之间加入一象,谓之长夏。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可是夏秋之间明显能感受到另一种天气状态:又湿又热,称为暑,所以这一态不能漏,这就有了五态,即五个象,分别命名为:木,火,土,金,水,谓之五行。
要更精确的描述一个阴阳消长循环,最少需要分几个象呢?六个。阳长阴消可以分两态,初生,壮大,可称为少阳,太阳;阳消阴长也可分初生与壮大,可称少阴,太阴,但还缺两个阴阳转换的状态,一是由阳长阴消到阳消阴长,称为阳明,一是由阳消阴长到阳长阴消,称为厥阴,如此就分成了六态,即三阴三阳六气,这样就可用最少的量来准确描述运动状态。为了不同的目的,还可以定义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气,六十四卦等等。
可见,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其实就是古人所取的象,每一组象取一套名字,如五行之木火土金水,六气之三阴三阳,八卦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这种命名法其实是从比类取象思维发展而来,因为只要是用上述五种或八种阴阳态势来描述系统,他们都有一一对应的特征相似性,即特征“象”的相似性。很自然的,我们用最常见,最熟悉,最易理解的系统“象”加以命名,那就极容易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当我们看到金,木,水,火,土时,千万不要理解为五种或五类具体物质,他们不过是五种阴阳状态的“标准象”罢了,也就是说古人把这几个象选作标准的特征状态,以便人们更好的理解并准确的类比。
用“象”来描述系统的运动,可以去烦就简,把握大局,这是古人研究自然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