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阴阳平衡  健康人生

2012年11月29日

    古人怎么理解这个世界呢?尤其古代医生怎么理解人体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宇宙呢?答案是阴阳!

    对于中国人,最重要的哲学视角是阴阳。中医也如此。

    人们从阴阳角度判断矛盾双方,陈述着古人们感受过的各种冲突和对立。

    古人是怎么发现阴阳的呢?

    当人们看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开始追究这些矛盾存在根源。啊,原来是因为太阳的存在。当山峦面对太阳的时候,有美丽刺眼的光束,而在山背面只有影子。阳为向太阳面,阴为背太阳面。

    所谓阴阳,是指人体以及世界的矛盾对立双方。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为阴。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现象为阳。

    在阴阳学说里,其基本内容可用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这也成了古代中国人概括矛盾双方以及其动态性的重要视角。在中医里更是最终要达到“阴”和“阳”的平衡为治疗最终目的。

    在古代思想里,世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两面组成。机体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有着动态的平衡,如果这样阴量和阳量的平衡破坏了就会生病,也就是中医认为疾病是因阴阳失调导致。

    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除了阴阳失调角度、其实中医另有几个不同角度的解释,从邪正盛衰角度、还有气血津液失调角度分析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而阴阳失调的思想,对于病机的发展占着较大比重。

    《黄帝内经》有记载:“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在阴与阳互相制衡的关系里,因为其中一方的相对偏盛,必然导致对另一方的过度制裁。“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句在中医治疗思想里的比重很大的。

    那么,我们先看看什么叫阴病或阳病吧。

    说起中医里所谓的阴病,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病多指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

    阳病多指脏腑机能的病理学亢进、发热、瘀血、食积等现象。

    接着,我们看看什么叫阳盛或阴盛。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中所讲的阳盛或阴盛与感受的病邪或内生病邪的原因相关。

    让身体发热的、亢进地、急促的治病根源属于阳,即阳邪。

    让病人感觉寒凉、迟钝地、静默的治病症状的病因属于阴,即阴邪。

    在临床上阳气不足一般是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所以就出现阳虚病机下的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外,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对于这样的病情该进行补阳为主的措施,以达到阴阳平衡。

    对于阴量相对虚的情况,也就是机体阳量正常量偏低的时候会显出虚热之象。 中医所讲的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的现象称为阴虚。

    由于人的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等等原因,阴量比正常量较低,所以在阴阳平衡中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显出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在中医辩证临床上,阴虚之证虽然五脏都有,但一般以肝肾的情况较多,其他三脏之阴虚,久延不愈,也最终多累及肝肾。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的实热证有所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对于阴虚的时候,该进行补阴为主的措施,以达到阴阳平衡。(文章摘自《轻松学中医》作者:许明淑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