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2011年03月17日 作者:郑万耕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阴气兴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时。但是,只有阳气或只有阴气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气地六又在北方与阳气天一配合,阳气天七在南方与阴气地二配合。如此配合,天地之总数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数。由于五行之气各相并相通,故减去五数,惟有五十,所以《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
此种解释,就易学说,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一致的。大衍之数来于天地之数。但他又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这又使其具有了哲学世界观的意义。郑玄此说,成为汉易中象数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五行生成说。到了宋代,被易学中的图书学派所吸收。刘牧将它用黑白点的图式画出来,称之为洛书,朱熹一派则称之为河图,又成为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结构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