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四):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
2011年03月17日 作者:郑万耕
朱熹是宋代理学大师,也是宋易中义理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易只是一阴一阳”的命题,强调阴阳变易是《周易》的基本法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归根到底,无非是一阴一阳,就卦爻象的变化说,整部{周易)不过是一个阴阳奇偶,有奇偶两画相交相推,方在六十四卦象,方有易之变易,若没有奇偶卦画,凭什么写出那{周易》的阴阳造化,又哪里去得其变易?也就是说,卦爻象的变易无非一阴一阳卦画的相互推移。就阴阳之气的变化说,气的变化有进有退,有消有长,也是一阴一阳,万物万事都依此消长变易而出,所以个体事物的存在及变化也是一阴一阳。天地之间,无一物不有阴阳乾坤,以至于至微至细,
草木禽兽,也有牝牡阴阳。这是将事物的变易归结为阴阳变易,是对以前阴阳说的发挥。
由此,朱熹进一步研究了事物变易的法则,特别是阴阳二气变易的法则。他认为,阴阳变易的法则有二:一是流行,即推移,如阳变阴,阴变阳,动变为静,静变为动,昼夜寒暑,屈伸往来。二是对待,即交错,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阳中有阴,阴中含阳。前者指阴阳对立面相互转化,后者指对立面相互渗透。有对待方有渗透,而对待意味着阳是阳,阴是阴,各居其位,不相混淆,所以他又称交错对待为阴阳“有个定位底”。值得注意的是,朱氏以“一气”说明流行,以“二气”说明对待。这种观点,又含有对立统一的因素。
关于阴阳流行,朱熹主一气说,认为阴阳的推移,乃一气之消长,阴阳•只是一气,长时为阳,消时为阴。阳的一面发展到顶点便开始消退,即转化为阴气,不是说阳气尽了,又另外有一个阴气出来代替它。正如人的呼吸只是一气之呼吸,呼时为阳,吸时为阴,这是以一气自身的转化说明事物的盈虚盛衰,突破了汉唐易学的二气轮替说。此种观点意味着一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自身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所谓流转,不是二物更替,而是一物之分化,是对对立面转化学说的新阐发。朱熹又认为,此阴阳流行的过程,总是阳了又阴,阴了又阳,循环不已,既没有千个开头,也没有终结。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也是如此。现在的世界只是阴阳流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天地之前已有一番天地,此天地毁灭了,仍然另有一天地,其前无始,其后无终。他经常引用程颐的名言对此加以论证,如说:“程子云: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语见得分明。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山,则为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这是依据当时的地质学知识,高山上有贝壳化石,说明当年此地为河海,进而论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阴阳流转的过程,从而推论整个宇宙也是阴阳阖辟连续不断的过程。此种观点,既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变化是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又认为无论如何转化,阴阳二气作为世界构成的要素,不被创造,也不消灭。这是朱熹阴阳学说的一个贡献。同时,他还认为,阴阳流行具有两种形式,即渐化和顿变。所谓:“化是渐渐化尽,以至于无。变则骤然而长。”(《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化是渐化”,“变是顿断”(同上,卷七十五)。甚至认为顿变并非突然而成,阴阳的消长必须经过渐化即量的积累过程。如一年的小雪节过后,阳气便一日生一分,到十一月半冬至,一阳始成,又如怀胎十月,方成个儿子。此种学说,是强调对立面转化必须经过量的积累,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一种新的观点。
关于阴阳对待,朱熹又提出了阴阳各生阴阳说。
他认为,万事万物各分阴阳,一事一物又有其阴阳,如人之男女为阴阳,一人之身上又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又如昼夜之间,昼阳而夜阴,但昼阳自中午以后又属阴,夜阴自子夜之后又屑阳。如此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阴阳交错对待,便是“阴阳各生阴阳”。比如生死,生为阳,死为阴,但生死之中又有阴阳,精气为物为生,精则属阴,气则属阳。人身之生气为阳,其体魄为阴。生命为阳,但又带个死的道理,这又是阳中有阴;死亡为阴,其魂气游散上升,又是阴中有阳。
朱熹此说,在于说明卦象和事物的对立是错综复杂的,对立面是由许多层次构成的,不能将{易传》所说的“分阴分阳”简单化。此种观点,又含有对立面相互渗透,或肯定中包含否定的因素。这是朱熹阴阳说的又一贡献。
总起来说,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对事物变易的过程和形式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阴阳观,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然而,应该指出,由于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世界,认为阴阳流行和对待之事,皆出于其理之当然,而形而上的理世界只有对待,其自身并无变易,永恒如此。于是,又将对立的性质凝固化,导出了阴阳定位不移说,以为个体事物和阴阳二气,其屈伸往来,虽然流行不已,但其本质和关系却定位不移,万古如是。这又陷入了形而上学。‘朱熹的阴阳流行和朋阳对待说,后来被明代的蔡清和来知德作了详细阐发,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