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五):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
2011年3月17日 作者:郑万耕

方氏易学指明末以方孔炤、方以智父子为代表的方氏家族的易学。由方孔熠三易其稿,方以智主持编定的《周易时论合编》是其代表作。方氏易学从易学中的气论观点出发,解释阴阳和五行的起源及其性能。他们吸收了张载以来“虚空即气”的观点,提出“两间皆气”说,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气,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都是气化的产物。大一之气或元气自身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自相盘旋”,相互转化,又分化出五行之气,五气凝聚成形则为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材又隐藏着五气,五气各具阴阳之性,彼此相制而又相成,交相为用,最终又归于一气,防阳五行皆一气流行的产物。气分为阴阳和五行,并非分而相离,而是相互包涵,阴阳即在五行中,“一时俱生俱成”,没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但仍有差别和层次,所谓“不碍于次第质论”(《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图书五行》)”。
这种观点是说,从大一之气到阴阳二气,再到五行之气,此种分化或转化过程,同样基于蕴涵关系,乃一逻辑地展开的系列。这就使其阴阳五行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据此,方氏着重研究了阴阳以及五行之间的涵蕴关系。关于阴阳二气,方氏阐述了阴阳体用互藏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著《类经图翼》曾提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阴阳互藏”说。方氏受其影响,认为阳气无形体,以阴为体;此阴之体又以阳为用。如火性为阳,其凝聚成体而为阴,方有火炎向上,这是阳以阴为体,水性为阴,其中藏有阳气,方能流动润下,这是阴之体以阳为用,即以其功能属于阳。总之,阳总是藏于阴之中,成为主导。这就是“阴阳体用互藏”,又叫做“阴阳自轮为主客体用”。阴阳不仅相互渗透,而且互为体用,相互包涵,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由气构成的万物就“物物有水火,物物有坎离”(《时论合编•坎》),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这种解释,不仅表示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且突出了阳的主导作用。是对朱熹以来“阴阳各生阴阳”说的进一步发挥。其以实体为阴,功能为阳,以功能和实体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观点,说明任何物体都具有两重性,又实发前人所未发。
关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又阐发了五行互藏互化说。张景岳在其阴阳互藏说的基础上,也曾提出五行互藏说,认为五行之中各有五行,五行互相包涵。•如其所说:“所谓五者之中在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火之互藏,木钻之而见,金击之而见,石凿之而见:。惟水中之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雨大生雷,湿多生热,皆是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方氏易学的五行观即吸收此种学说而来。方氏不仅区分了五气和五材,而且详细分析了五行各自的性能。认为水为湿气,火为燥气,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土为冲和之气,能调合各种气,所以水火木金四气皆因土而成形,为五材,土形为五材之主。这样,其五行又成了物质的五种性能及构成物体的五大元素。在方氏看来,五行不仅相生相克,而且互藏互化。如其论海水的由来说,土中藏有火气,火气上升,遇冷则转化为水气,水气凝结成水则下降。地体最重,水轻于土,故下降之水浮于地上。地球形如胡桃,有凸有凹,水则汇集于凹处而成海。这是以水火土三行的性能和互藏互化解释海水的形成。又如海夜而发光,烧酒能发热,因为水中有火的成分,积雪融化凝为泥沙,因为水中藏有土。地中的土气受太阳照射而蒸发,其中含有火性,所以上升,遇冷又化为水气成为云,如果日照积久,地气乾燥之极则化为火,火燃土石化为灰烬,从地穴中喷涌而出,则成为火山。总之,五行之气相互包涵,一行之中各具四行,自然物性所以有差别,在于所禀五行之气的多少强弱不同。此说不仅认为不同的物质形态相互包涵,而且互相转化,五行作为阴阳二气运动的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种对物质现象变化的观察,同样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
方氏易学还讨论了五行之中哪一行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张景岳推崇水火二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行尊火说,方氏认为,五行说到底可以归之为水火二行,如气候的变化归为寒暑,气体的变化基于水火,五脏则以心肾为主,心为水,肾为火。这是因为水火二气乃阴阳二气的代表,就易学说,坎离为乾坤之正用,关于水火二气,方氏更推崇火气。其《周易时论合编》卷前的《图象几表》中,专门写了《五行尊火为宗说》,认为五行以火为尊,火为五行之宗主。他说,世人只知火能生土,却不知火能生金、生水、生木。其实,金非火不能炼成,水非火不能升降,木非火不能向荣。土中、石中、金中、海中、树中,经过敲击钻取,无不有火生出。火气无体,善于变化,所以能以其功能藏于万物之中,而又能生成万物。就人的生理而言,形骸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独以心火为君,命火为臣,方能助生化食,资养骨肉。此火不调,则百病生;此火一散,则骸废。人初死之时,形骸俱在,独此火一去,则构成形体的四大要素土金水木,就都溃散了。这是以火为五行的宗主,并视其为事物运动变化和生命的泉源。
方氏的阴阳五行观,以七大元素解释自然现象的特征及其性能,以阴阳互藏和五行互化的观点,考察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过程,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将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大大丰富了张载以来的气论哲学和辩证思维,对王夫之的易学哲学起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