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龙骨水车

2013年10月10日

    龙骨水车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在江南广大乡村,仍然还能见到少量存在的龙骨水车。

    (一)龙骨水车的结构

    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二)龙骨水车的起源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灌溉机械之一。因为其关键结构形状像龙骨,所以称它为龙骨水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由东汉末年毕岚设计的。当时毕岚担任汉灵帝的“掖庭令”,专门负责宫廷手工制作。
为了解决皇城缺水问题,毕岚奉命制作了龙骨水车。但是,刚开始这一发明并为用于农业生产,而是被安置在赤诚洛阳一座大桥的西面,用来给市郊南北大道洒水。三国时期,魏国工匠马钧认真研究了水车后,对水车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并设计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翻车,并把它用运到农业灌溉中。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侵入水流中,有一小轮轴,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的叶片刮水上升,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三)龙骨水车的发展史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使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三国志·方技传·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

    清朝人蒋炯曾在《踏车曲》写到:“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可见在这时,龙骨水车已经得到很好地发展,由孩童驱动的龙骨水车上升到以多人一起驱动的灌溉工具了。同时在元代的王祯《农书》绘制了不同动力的龙骨水车的图谱,其中人力水车有脚踏、手摇等,畜力水车有牛车、驴车等。

    在清朝时龙骨水车主要以人力龙骨 水车为主,大约在南宋初年,龙骨水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以畜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这是龙骨水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应为畜力比较大,能把水汲上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较大,且省去不少人力,因此得到广泛用运。

    大约在元代,龙骨水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龙骨水车由原先的人力、畜力作为动力源,开始用运自然力作为动力源,因此有了后来的水转龙骨水车和风力龙骨水车等。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四)根据动力源的不同龙骨水车可分为:

    1、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用于井中取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方向。

    人力龙骨水车起初由一人驱动,后来发展到多人驱动以及多个龙骨水车联合的水车。当然这种水车的主要动力源是人力。唐宋以来农田灌溉、排水及运河供水中,龙骨水车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机械,特别是南方大兴围田之后,对低水头提水机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得到广泛的用运,直到现在,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这种龙骨水车。

    2、畜力龙骨水车

    畜力龙骨水车是在人力龙骨水车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畜力龙骨水车的出现是龙骨水车的一个新发展阶段,畜力龙骨水车由于畜力较大,能把水汲上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较大,且省去不少人力,因此得到广泛用运。

    3、水力龙骨水车

    中唐时,已有了水力提水机械的文字记载,最早称之“水轮”、“机轮”。在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两类水力提水机械:筒车和水车。水车有水转翻车、水转高车(明代徐光启记做水转筒车)。

    (1)筒车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轮即为提水水车,“鄙桔槔之繁力,使自趋之转毂”,汲具一般是竹筒系在水轮上,水轮既是动力机械又是工作机,以水力为动力,冲动水轮自动运转而提水。“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回随匠式之程……观夫斫木而为,凭河而引,箭驰可得。而滴沥辐辏,必循乎规准。”可见筒车的制作已有一定的规程。北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南宋人张孝祥过广西兴安,记途中所见:“筒车无停轮,木枧着高格。”显见所谓孤轮、水轮、筒车均为同一水力提水机械,其汲具系于水轮之上,随水轮的转动将水提到水轮的最高处,自动倾入输水槽中,水轮的直径几乎同于提水高度。元代,王祯《农书》对筒车有很详细的介绍,并有图谱⑤。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在宋代便已广泛流行于民间,及至近代仍是农村常用的水力机械。

    (2)水转翻车

    元代王祯《农书》始见记载,动力传动部分与人力、畜力水车相同,出水端有传动轮;进水端位于水下,为动力轮。水轮有立式、卧式两种,适用于低水头的水力条件。

    (3)高转筒车

    水轮愈大,需要的水动能愈大,宋元时大水轮被广泛用在提水机械上。元代王桢说“此近创捷法,已经较试”,可见应是当时的产物,王祯称平江府(治今江苏吴县)虎丘寺剑池安装了这种水车供水,它的形制“其高以十丈为准,上下架木,各竖一轮,下轮半在水内,各轮径可四尺”,高转筒车提水高度可达约30米,水轮直径1米以上,说明水轮的制作工艺和水工建筑物的修建技术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4)水转高车

    这是一种可以垂直或接近垂直提水的机械,王祯说“(水转高车的制作)此诚秘术,今表暴之,以谕来者。”据干祯的记载可以推想它的形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主动轮在下端,水流冲动卧轮,卧轮拨动竖轮(传动轮)。王祯又说其构造与“水转翻车无异”。水转高车在元大都(今北京)有使用的记载,“今都城已有高车,用水飞上楼阁,散若雾雨,颇闻费力”是用作屋顶降温的一种设备。

    (5)风力水车

    明清出现厂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工作机的构造与龙骨水车相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类提水机械用于太湖流域排水,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五)龙骨水车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对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机械的发明,就等于是用科技来推动文明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农民之宝---龙骨水车。龙骨水车是当时农民的生活工具,由于气后的变化由於氣候的變化导致旱灾,造成农作物的损失,唯有龙骨水车能灌溉、排洪,保住农作物,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法宝。龙骨水车结构简单,可以连续又快速的将低处的水,轻易且大量的推到高处,而这种连续式的–用齿轮带动链条的省力方法,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大突破,这个农业科技的辉煌成果,促使我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来源:大恩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