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水力风箱
2013年09月22日

    水力风箱是中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水力风箱)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因为它“用力少,见功多”所以大家乐于使用。三国时期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排在我国沿用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汉代的水排由同一时期的水碓和翻车结构推测,也是一种轮轴拉杆传动装置、我国古代水排构造的详细技术最早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分为立轮式和卧轮式两种(见图1、图2)。都是通过轮轴、拉杆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的,以此达到起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因为水轮转动一次,风扇可以起闭多次,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驾驭水力来驱动鼓风炉风箱开始于公元31年, 而欧洲人直到12世纪才开始用水力驱动锻锤, 但是直到13世纪才开始使用水力鼓风,对l4世纪欧洲生铁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比起中国却晚了1200年。

    1、起源

    为了提高炉温,缩短冶炼时间,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向冶炼炉鼓风的技术。最早的鼓风工具叫“橐”,即用皮革制成的皮囊。用橐鼓风,就是通过拉压的反复动作,使其一张一合,把风鼓入炉中。战国时,发展成多橐排在一起向炉里鼓风,称为“排橐”,或简称为“排”。利用排橐鼓风,能增大进风量,加强燃烧火力,比单橐鼓风进步得多,但它需要大量人力。用人力鼓风,称为“人排”。接着又出现了用畜力作为鼓风动力的“马排”,所需的畜力也很可观。人力畜力的大量耗费,对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是一个严重障碍。

    西汉中期以后,铁业官营,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冶炼炉,它们需要提供相当大的风量和风压,这就要求人们改进已有的鼓风装置。东汉时,南阳(今河南南阳)太守杜诗(?-38年),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制造了以水力为动力的一套冶铁鼓风机具——水排。《后汉书·杜诗传》记载说:杜诗“造作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2、发展

    元代农学家王祯,对杜诗创制的水排结构作过研究,并在其著作《农书》中绘制了水排结构示意图(见图3)。据此,我们可知水排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在激流中置一木轮,让水冲击木轮转动,然后通过轮轴、拉杆等机械传动装置,把圆周运动改变为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皮制鼓风囊连续开合,达到鼓风目的。水力鼓风的发明,是冶铁技术的一次大革命。它节省了人力畜力,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里的穿透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炼强度,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炉缸,加高炉身,增大有效容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

    水排发明后,不久便得到推广。宋代,水排的皮风囊为活门式木门扇所代替;明代,木风扇又为活塞式木风箱所代替,在结构上一个比一个进步。我国的水力鼓风这一重大科技发明,比欧洲人要早得多。在欧洲,公元11至12世纪才开始使用水力鼓风设备的鼓风炉。

    3、水力风箱 - 机械构造

    水力风箱,本用于冶铸鼓风之用。按元王祯《农书》记载:“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所周舷索通缴轮前旋鼓,掉枝一例随转。其掉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掮冶甚速,过于人力。”

     其程序如图所示:水激下轮,通过立轴,上轮随转,上轮绳索(弦索)带动小鼓轮(旋鼓),小鼓轮旋转时带动曲柄(掉枝)、连杆(行桄)、进而推动卧轴(鼓木)左右之曲柄(攀耳),从而带动第二连杆(其一端接攀耳,另一端接箱),供箱内面罗来回运动,小鼓轮旋转一周,卧轴来往一次,面罗也就被推动来往一次。这是利用曲柄连杆将旋转运动改为直线往复运动之例(人力砻磨则相反,它是利用曲柄连杆将直线运动改为旋转运动之例)。(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