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国的宫殿建筑
2013年09月04日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洛阳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 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可能是四阿重屋(即庑殿重檐)。整个院落建筑在夯土地基上。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

    二里头1号遗址略呈正方形,是一座高近1米,面积超过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台周为缓坡状。从台面周围和台中部偏北处的栽柱、木骨泥墙等遗迹分析,这一遗址是由大门、廊庑和殿堂组成的一组廊院式建筑群。大门位于台基南侧突出部位,复原为有3个门道、7间面阔的穿堂门。廊庑环绕整个台面四周与大门衔接,形成封闭的庭院。殿堂位于中庭北部居中位置,单独筑有锥台体的台基。从柱穴分析,这是 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每间深阔3.8米的大型木构建筑。带有宽约0.7米的前廊,屋顶为文献中所记载的“四阿重屋”,即重檐庑殿顶。

    稍晚于二里头遗址的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宫殿的建筑技术与二里头相仿,而布局则采取了另一种形式。这里的大型夯土台基上,建有三座坐北朝南的宫殿,前后略排成一南北轴线。最北端的F1已经发掘,推测为一列四室、外加周围廊式建筑。中间两室面阔较大,两侧较小。F2南距F113米,由于破坏较严重,房内是否分间、如何划分已不能搞清。 时代上相当于商晚期或西周早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两进四合院。专家推测它可能是贵族住宅或者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原地区另一个氏族的文化——周文化所创造的建筑类型。

    上述3处遗址虽然只是宫殿建筑的早期形态,但其中却包含了为后世宫殿建筑所使用的基本元素及构图法则。①出现了门,殿,廊庑等基本结构类型。②出现了3种布局方式:一是由廊、门围合为广庭,殿居其中的廊院式布局,二是有正有厢的合院式布局,三是前后数殿按中轴线串联的排房式布局。③合院内堂和室有明显的区别。前堂后室的概念,最初只是由单座建筑内部空间划分来表现,这里则推进到以两进建筑来表现。排房式殿也有学者根据其室内划分,推测为前堂后室式布局。从功能上讲,前堂后室就是前朝后寝。④表现了门、殿分立的制度。穿堂门自身是一座独立的建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入口。它的作用是限隔内外,由此产生一个中国建筑特有的负空间——庭。门殿分立,引发了后世一系列礼制制度与建筑艺术的发挥。 自东周至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代。在政治上,国家政体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的剧烈变更。在经济上,铁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在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到独尊儒术的实用而沉闷的学术统一。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的状况反映了这种历史背景。

    东周列国宫殿建筑情况不明,只知道多高台,有些也采取了沿中轴线纵向展开建筑系列的布局方式。 战国时期,秦国最后定都于咸阳,位于渭水北岸。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史记·秦始皇本纪》)。此举使咸阳城集关中与关东地区宫殿建筑之大成。统一后的秦工役连岁,将都城扩大到渭水南岸。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同上书)。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同上书)。两次工程,都提到规划意匠是以天象为蓝本,正表现了混一天下后踌躇满志的心态。其具体作法,是将数十公里以外的南山组织入宫殿构图,显示了非凡的气魄。 战国时期秦咸阳旧宫遗址局部已经发掘。根据第1号遗址复原,这组建筑跨沟东西对峙,相互对称,由跨越沟道的 飞阁连成一体。这是一种两元式构图,现在古建筑或遗址中均未再见。它是否代表了宫殿建筑平面布局上“周制”以外的另一种制式,或即所谓“秦法”呢? 这个建筑史中很有意义的问题只有期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成果来解决。

    东周宫殿建筑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喜造高大台榭建筑,秦汉更多楼观与阁道。台榭建筑是将夯土台与木结构结合在一起的高层建筑。当时木结构水平还不足以单独造出大体量的建筑物,因而用阶梯式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房的方法取得宏大的外观。夯土台不同于后代习见的台基,它本身属于建筑构造的一个部分。这种台榭建筑规模均极为可观。如咸阳宫1号遗址,东西阔60米,南北深45米,夯上台现仍高6米以上。邯郸赵城内最大的夯土台边长达260米,至今存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土台。河北易县燕下都的武阳台,长约140米,高14米,外观上分成两层,应该也是台榭建筑遗存。西汉建长安诸宫并离宫别馆百有余区,宫门外往往有高阙,宫内复起高台,称为台或观。最著名的,如建章宫的神明台、别风阙与井干楼等,均高50丈。《汉书·郊祀志》:“公孙卿曰: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甘泉作延寿馆、通天台。”这应该是汉宫中竞起高台的原因之一。井干楼,从字面理解,其结构应像井栏,重复交搭长木、积木而高。它说明这时已有能力用木材搭建高楼。东汉是楼阁建筑相当流行的时代。推其原,似应从西汉开始。阁道,是有屋顶的栈道,建筑形式像后代的廊。跨空时称飞阁。秦汉时用以连接分离的各宫殿,其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像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 ·秦始皇本纪》)。再如长安“辇路经营,修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凌闬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外属”(班固《西都赋》)。将城内宫殿与城外离宫连在一起。

    东周至西汉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其总体规模之大,如西汉宫城占据全城面积50%以上,何况还有百余区离宫,面积更无法统计。其单座建筑规模如不亲见也无法想象。著名的如阿房宫前殿,推测可能是廊院布局。今存夯上台东西长1 20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相当于50多个标准足球场。 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装饰务求奢华。仅按正史和文赋所记,汉长安诸宫使用了大量贵重材料作为装饰。如玉石,用作阶陛、柱础,及至每根椽首也饰以玉璧。室内以丝织物,刺绣品包缠木构,壁带饰以金釭,翠鸟羽毛及宝珠,装饰到“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的程度。1973年,在陕西凤翔春秋秦都雍城遗址出土了64件青铜构件,多为铜版与框架构成的箍套状,每件有一、两面铸有蟠纹并加以打磨,还有多件端部为齿状。专家分析,它们正是文献所记装饰构件——金釭。

    这一时期指导宫殿建筑活动的主题是壮丽以重威。上击韩王信还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汉书·高帝纪》)。这样,宫殿建筑的平面布置,似主要从规模上着眼;其立面构图,也追求向水平方向和竖直高度上尽可能地延伸。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