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2010感动中国人物]王万青 草原曼巴
2011年02月16日
王万青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王万青的颁奖辞:
    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这位带有南方口音的王万青大夫是上海人,他在甘南州的玛曲草原上已经整整生活了42年了。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王万青,他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主动选择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条件最艰苦的玛曲草原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藏语把医生叫做曼巴,从那时起,茫茫的玛曲草原上,就多了一位年轻的汉族医生王曼巴,两间土房和一个血压计是他所有的医疗条件。
    在草原上,至今流传着王曼巴救人的故事。1984年的一天,一名叫南美的10岁牧童,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外露肠管都已变色。万分焦急的家人将奄奄一息的南美送到了乡卫生院。当时,南美的血压都已经测不到了,必须立刻做手术,但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但如果转院救治,必须翻一座山、过七道河,如此折腾,孩子性命难保。
    征得家长和乡里领导的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把手电筒,充当了"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王万青冒着很大的风险,为南美切除了坏死的肠管,接肠后缝合了伤口。10多天以后,南美开始进食了。
    南美得救了!一时间,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神奇的"上海曼巴"。
    为了减轻牧民群众的痛苦, 在玛曲县阿万仓乡工作的二十多年里,王万青一个人,跑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全乡的布病普查。并逐一给当地的牧民孩子实施计划免疫。
    因为重视防疫,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万青所在的阿万仓乡,很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与此同时,王万青和同事们建立了门诊制度,让全乡90%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
    在玛曲草原,牧民们只要一提起王万青大夫,都会竖起大拇指。
    玛曲县阿万仓乡村民才昂吉:"他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我们草原上最好的医生,我们离不开他。"
    玛曲县阿万仓乡牧民阿姆去乎:"王曼巴经常来给我们看病,他是我们公认的好曼巴"王万青妻子凯嫪:"一些困难的人看不起病 没钱, 他就好像帮忙一样,给他们垫钱。好好看病"。
    凯嫪是本地的赤脚医生,也是王万青的妻子,当年,与王万青一块毕业去西部的同学都先后回到了大城市甚至有些去了国外。许多人认为王万青也是要回大上海的,可凯嫪看到了王万青的善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王万青并嫁给了他。
    凯嫪:"我喜欢的就是他这么善良"。
    在1970年,为了与凯嫪结婚的事,王万青曾专程回上海征求父母的意见,那时,回城的浪潮已经蔓延开来,父母企盼儿子回家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儿子爱上一个藏族姑娘。沉默了3天之后,父亲终于发话了:"娶了她,你就永远不能放弃,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
    40多年过去了,王万青对凯嫪不离不弃,一直留在了草原上。因为妻子离不开草原,王万青也放不下需要他救治的牧民们,为此,王万青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回上海的机会。
    但每次想家的时候,王万青都会吹起离家时带来的笛子,他还请父母给他寄《新民晚报》,借着晚报上的消息,他感觉着上海的一切。父母理解儿子,晚报一寄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二老去世,这个习惯才终止。说起父母,王万青总是觉得很难过。他说,他为父母做的太少,太少了。
    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南美还会经常带着妻儿来看望30年前的救命恩人。已经退休了的王万青,现在还依然为牧民们看病,最让他欣慰的是,在他的四个儿女中,有两个也都成为了医生,都像他一样在继续为草原上的牧民看病。
    (颁奖典礼现场采访)
    主持人:您看您这么多年了在草原,但是您说话,还是能听得出来是上海人,和家乡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的?
    王万青:是的。
    主持人:您的家人,长年给您寄家乡的报纸,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王万青:家乡,上海寄来的报纸我全都保留 保存。上海我是忘不了的,我永远忘不了,甘肃是我第二故乡了。我忘不了上海,从物质上来说,差别太大了。城市的生活享受 的确很丰富,而草原上往往是 苦些。但是我一直考虑,不能从物质上来比较,我还是从精神上,从人生的意义上来看的。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草原。
    主持人:在草原生活这么多年,你有自己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吗?
    王万青:有快乐,我的快乐唯一的一个理由也就是:草原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我的路就是这个样子,我愿意走这条路,我愿意吃苦,就这条苦的路我走下去。我而且很幸运,我有那么多的牧民朋友,还有我 那
    我差一点缓不过气来的时候,她还是没有离开我。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那是在上世纪的时候:她说你万一没有了工作,没有工资,你到我们生产队来,我们养活你。我很感动。
    主持人:您谈的都是快乐和幸福,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王万青:被需要。上世纪玛曲草原缺医少药死亡率相当高,的确很需要大夫。我在那里也努力工作,我作为一个医生作为大夫,我不希望人家感谢我,我需要牧民群众,我需要病人,病人感谢我 我心里有的时候高兴,有的时候也感觉到有点难受,感谢得太多了 难受。我是要感谢病人。
    主持人:这显得你们关系很亲,其实也挺名副其实的。这样的话,医患之间感情交流,互相信任,互相亲切,很多问题 解决很多药物不能解决的可以解决。,你们家现在 ,您和您妻子是医生。
    您的孩子也是医生,你们家就是曼巴之家了,那么你对你的孩子,还有你们草原上的年轻医生,你最常嘱咐他们的话是什么呢?
    王万青:第一个我希望孩子们健康,身体好;第二,我希望他们 工作好;就是救死扶伤。就是在医学方面医学发展进步方面做出贡献,特别是草原医学,牧区的医学。面对王万青,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他以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温暖了草原民族的心。
    推选委员王晓晖说:医者仁心,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爱,共同的善良,普通人之间的爱和给予,能让友爱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