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从一贫如洗到中国首善
2012年04月28日
昨日(4月27日),第九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福耀玻璃集团董事曹德旺因在2011年股捐35亿元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再次获封中国“首善”称号。
曹德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施恩不图报。如果你接受别人的帮助,你永远要记住;你做过的好事不要总记在心上。你帮助别人的事情,随时都可以忘记。这是做好人的一个标准。”
“当时家里穷到每天只能吃两餐”
曹德旺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6年夏季的一天,凌晨3点钟,福建福清县高山镇,漆黑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正用力蹬着自行车——他要在天亮之前赶到80里外的县城,买些镇上没有的水果,再带回高山镇卖。买完水果时已近正午。他用自行车驮着300斤的货物,顶着近40度的高温,感觉像在火里穿行。但他必须坚持,因为将货物送到镇里的批发商手里,他就可以挣到两块钱。而每天有了这两块钱,一家人才能维持生计。
这位年轻人便是曹德旺。那一年,他20岁。
其实曹家世代经商,家境可算非常殷实。闽剧里有一出戏,叫《门槛刀痕》,剧中的主人公不是旁人,就是曹德旺的曾祖父,当时富甲一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富庶的曹家一下子变得如此困顿?
“我的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因时局动荡,父母决定举家迁回老家--福建福清。离开上海时,父亲带全家坐邮轮,财产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等人到家之后,全部家当却没有回来,只得到一句答复,说是那条船沉了!兵荒马乱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睁睁地看着家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就这样,这场意外让曹家从富庶走向了贫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记者问他。“当时家里穷到每天只能吃两餐。”曹德旺说,他9岁开始读书,5年之后因为家境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之后为了谋生,他种过白木耳,当过水库工地炊事员、修理员、知青和农技员,还倒过果树苗。提及这段历史,曹德旺对曾经的贫困和艰辛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倒认为这是他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如果没有我当初家庭情况那么恶劣,也就没有当初创业的激情和现在我的成功。”“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让我经受贫困的磨练。”凭着心中的一股倔劲儿,凭着“让日子过得好一点”的简单愿望,曹德旺用多年的打拼,终于摆脱了贫困。1983年4月,曹德旺承包了福建福清市高山镇的一家年年亏损的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当年就赚了20多万元。当地百姓都说,曹家世代向善,这是福缘,是善报。
曹德旺的转型,要从一根拐杖说起。
1984年,曹德旺去武夷山旅游,给妈妈买了一根拐杖。当他把拐杖扛在肩上准备回家的时候,却被司机训斥了:“你小心一点,别碰坏了我的玻璃,几千块钱一块儿呢,你赔得起吗?”
靠做玻璃发家的曹德旺感到莫名其妙:一块儿玻璃而已,怎么可能卖到这么贵?旁人眼中的一句玩笑话,却引发了曹德旺的注意。回到家后,他马上着手进行市场调研。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司机的话并非妄语。
原来当时中国的汽车玻璃基本上依赖进口,所以维修费用十分昂贵,需花费国家大量外汇。在国内的汽车维修市场,通常从日本进口汽车玻璃,配一块进口的需要几千元,而成本顶多几百元。
敏锐的商业眼光让曹德旺断定中国的汽车玻璃市场大有可为,而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更是让他无法忍受国人就这样被洋人欺负。若干年后,他这样概括自己的“一时冲动”:“我一定要为中国人做出一块自己的汽车玻璃!”
言出必行是曹德旺的行事准则。有了进军汽车玻璃市场的想法,他毫不犹豫地开始进行准备。1985年,他不顾大家的反对,花费两万元从上海耀华玻璃厂购买了生产汽车玻璃的旧设备图纸。“他们都说我被骗了,我就跟他们讲,我曹德旺从不骗人,也不怕被人骗。现在看来,我做对了。”说到这里,曹德旺嘴角微微上翘,像个孩子一样,露出得意的笑容。
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在高山异形玻璃厂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由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加之缺乏经验,产品的生产和投放都异常艰难。在这个时候,曹德旺身先士卒,不辞辛劳,创业的倔劲儿让身边的人既惊讶又钦佩。
“刚开始做得非常辛苦,我的孩子早上看不到我,晚上也看不到我。”有一次,在调试大曲率前挡钢化玻璃时,反复调试都未成功。曹德旺得知情况后,来到车间,在炉体余温还很高的情况下,他俯身半探到炉里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