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记302医院教授陈菊梅
2012年03月28日
“302医院的一名老教授,87岁了,还在一线坚持工作。”这是记者最早接触到的关于“她”的信息。
这名“老教授”是谁?
她是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第一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
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她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并创造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2007年4月,在古都洛阳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上,与会1500多名专家一致推荐,授予她“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重肝临床第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那一年,她已82岁。但除了学术之外,那时几乎“百度”不到任何关于她的宣传报道。
她是陈菊梅。
“人如菊淡,品如梅清。”“菊梅”,这个幼年曾经让她觉得“很土”的名字,恰恰浓缩了她“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
使命如山——“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陈菊梅被分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时空的巧合,就这样把陈菊梅和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5年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博士。当她以全部功课满分5分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时,导师库斯科列娃风趣地说:“要是有6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6分。”
在苏联求学期间,忙于事业的陈菊梅不仅因长时间一种姿势拿试管,把自己的手忙出了“腱鞘囊肿”,还把自己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剩女”——直至32岁,她才和曾在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留学的陈国仕结为连理。
结婚时,陈菊梅甚至不知道陈国仕是东北人。因为她的择偶标准,单纯得只有“精神”和“信仰”:“第一,都是共产党员;第二,都是公派的留学生。”
无疑,精神和信仰,才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力量。而这种穿透力,也表现为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情结”:要把国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献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1958年,陈菊梅从莫斯科毕业返回祖国时,带回来的不是令人羡慕的冰箱、电视,而是几百公斤的图书资料。
也正是这种精神和信仰,让1950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菊梅,即便在最艰难的十年动乱期间,也坚定地“相信组织”。
当时,“靠边站”的陈菊梅不能参加会诊,还被安排去打扫病房的厕所。所有这些委屈,陈菊梅回家只字不提。老伴陈国仕评价她:“她这个人,比男同志还男同志!”
尽管对她的政治审查长达10年,但“比男同志还男同志”的陈菊梅依然不失其态,忠于使命——
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接受1年多时间的“再教育”。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医生的情况下,为减轻术者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谁先来试呢?病人吗?为确保病人安全,陈菊梅主动以身试验,结果头晕呕吐了两三天。苏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获成功。
从黄龙返回后,陈菊梅患了扁桃体炎。刚好些,她又因抢救乙脑患儿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下巴肿到脖子下面”。之后因积劳成疾,她又患了肾小球肾炎,“小便像酱油一样”。而此时,陈菊梅也正进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同时还承担起“降低慢重肝病死率”这一国家重大课题。
一边是如山的使命,一边是“革命的本钱”,怎么办?
身为医生的陈菊梅,开始打自己身体的“主意”:只有去除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疾病才能不再发作。
扁桃体炎好办,摘掉扁桃之后就好了,但肾炎很麻烦,一累就犯。陈菊梅索性割掉了阑尾。但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又犯了。还有什么病灶呢?对了,牙齿!年仅47岁的陈菊梅,硬是分三次把满口牙齿一颗不剩地拔光了!
清除了所有病灶之后,最终历时8年,陈菊梅成为国内首先发现并试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造福无数肝病患者;同时,她也带领协作组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事业如磐——“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
陈菊梅回国之时,恰恰是刚于1954年成立传染病专科医院的302医院广纳贤才之时。1958年11月,带着她那几百公斤的“无价之宝”,陈菊梅调入解放军第302医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染病医院并不被社会所理解。302医院“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回忆,当初大学毕业得知自己分到传染病医院时,“眼泪就开始往下掉。”
还有人为302医院编了段顺口溜:“开门用脚踹,对象吹得快,地上钱没人爱……”
而陈菊梅,从1958年迈进302医院的大门起,便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这个“传染病人离不开,许多工作人员不愿来”的“传染世界”。
建院之初,这个前身可追溯到西柏坡“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医院”的医院,除了马车和自行车外,只有一辆破旧的救护车。当时,医院启用了“最高规格”,派救护车去前门火车站接陈菊梅。
进入302医院以后,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每一项成果都是一个里程碑:
——上世纪60年代,细胞学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陈菊梅从国外肿瘤细胞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染病病毒细胞学诊断实验室,大大提高传染病病毒类型诊断的准确率,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病人转氨酶降不下来是困扰临床的核心难题。上世纪70年代起,陈菊梅着手攻克这一难题。
她先是从转氨酶正常出院的病人身上找突破口,从700多份病历中筛选出50份,但50份病历50种治疗方法,完全没有线索;之后她又发了200多封信给低酶出院的病人,只回了4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