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濂:我国巨型计算机领域的"一代天骄"
2012年03月24日
对于很多人来说,金怡濂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由他主导研制的巨型机“神威”可能大家也鲜有听闻。但是要说起天气预报几乎每个人都很熟悉。而这些天气预报就是借助“神威”的精准运算得出来的。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1999年9月30日的那个晚上,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庆典的前夜,首都下起倾盆大雨。这雨还要持续多久?天气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十几万人精心参与准备的阅兵式和文艺庆典能否顺利进行。那时尽管神经紧绷,高度紧张,但是作为庆典工作人员之一,负责天气预测保障工作的金怡濂也有一丝丝兴奋,因为根据自己参与研制的“神威”超级计算机判断:雨将在10月1日早晨5时停止,3个小时后云开雾散,庆典可如期举行。他及时把这一判断结果做了汇报,方便整个工作的开展和相关负责人的正确决策。
事实是:这一预测高度准确,十分完美!
人们记住了1999年50年大庆那一碧如洗的蓝天和人民解放军空军的英姿。可是,人们不知道,那一刻,金怡濂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自豪和高兴。
科技工作者要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金怡濂读小学时,校长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被暗杀,未满十岁的他经历这一事件,既震惊又悲愤。他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帮助国家和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不再被外强侵略。这个愿望,一直伴随着他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为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957年,金怡濂被国家选派到前苏联学习计算机。刚到前苏联时,因为语言上的的障碍,他经常听不懂课,他就拿上准备好的会话手册边对照边琢磨。那些日子里,金怡濂每天很早就起床,倒几次公交再坐地铁,赶到研究所做实验。一天辛苦下来已经疲惫不堪,但他还经常学习到深夜。虽然很辛苦,但祖国的重托与早年的愿望激励他夜以继日,苦心钻研。
从前苏联学成归来,他参与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从1959年到1962年,在国家最困难的四年间,他们连续研制出四台大型计算机,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正是这一工作,激励他在实现巨型计算机“中国造”的努力中勤耕不辍,写下一个又一个辉煌。
这是因为从国外进口大型计算机的经历深深刺痛了金怡濂的心:我们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一台巨型计算机,产品提供方还附带让我们花钱雇他们两个“监工”,主要是监视我们别接触到机器的核心技术。甚至连开关机这种简单工作,“监工”也不让我们的人来做……
1963年起,金怡濂工作的地方搬到了我国大西南的山沟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时为了查阅资料,他要先搭大卡车爬半天山路,然后再坐两三天的硬座火车到北京或上海。但他无怨无悔,在这个山沟沟里一待就是整整20年,因为他惦记着让我们自己的大型计算机事业不断开拓创新。也就是这20年间,经过实践磨砺的金怡濂,思想和技术日趋成熟,成长为骨干,直至带头人,他参与和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
1967年,运算速度每秒16万次的改型计算机成功问世,这标志着金怡濂他们已在技术上完成了由电子管向晶体管的跨越。
很快,他们又投入更新一型机器的研制,这是我国大型计算机由单机模式向并行模式迈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金怡濂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后,历经十余年奋斗,1976年,改型机器的研制圆满完成,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50万次。其间,金怡濂成为我国计算机界第一个提出并主持实施双机并行处理的科学家。这一突破,对以后我国的巨型机研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这年,国家批准了九O五工程亿次机研制立项。从每秒350万次,一下跃升到1亿次,这不仅意味着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更包含着研制技术质的飞跃。金怡濂被指定负责九O五工程亿次机主机的研制工作。
八年后,金怡濂他们便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国内第一台标量巨型计算机--九O五工程亿次机研制成功。徐向前、聂荣臻两位老帅分别发来贺信、题词,祝贺这一重大成果。这是一台体现着纯正“中国血统”的巨型机。张孝祥、金怡濂等,因为对该机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也签署命令,给研究所记集体一等功。
从双机并行到群机并行,再到大规模并行,中国巨型机研制十年三大步。1992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怡濂出任主任。擎起“帅旗”的金怡濂,又把目标瞄向千亿次。
1999年9月,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宣布: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840亿次的“神威”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行,并成功为新中国五十年庆典准备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科技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大有作为。”金怡濂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