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张蕾:用羸弱双肩担起孝老爱亲的重任
2012年01月13日
8岁时,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弟弟年幼。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
几个土豆和红薯就是一天的干粮,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
21岁时,她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为了照顾父亲,她带着父亲上大学。
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顾父亲,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
她叫张蕾,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深度阅读】
父亲失明、母亲离去,身后还有7岁的弟弟张着稚嫩的双臂……这对一个8岁女孩而言意味着怎样的人生?但这个女孩用自己羸弱的双肩担起孝老爱亲的重任。
她就是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张蕾。
张蕾8岁那年,父亲张正学失明,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张蕾清晰记得,母亲出走第二天,村中长辈劝她放弃读书,应该开始学会养家糊口。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懂事的小张蕾流着泪点点头,第二天便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
每天天刚亮,小张蕾就下地犁田、栽秧;中午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吃饭时,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知道女儿的心,他决定沿街卖唱乞讨,送自己的儿女读书。
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喧闹的街头,父亲一边拉二胡乞讨,一边辅导他们的功课。她和弟弟则席地而坐,各自念着课文,甚至做数学题都要读出声音来,这样父亲才能了解和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曲终之时,父亲就会给他们找出错误。“我爸爸是一心二用也能这么棒啊!”张蕾感慨地说。
2004年,张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印江民族中学。为了不再让父亲出去卖艺乞讨,她在学校食堂里做临时工,还利用晚自习之后的时间到夜市去帮人洗碗。
2007年,张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
此时,家中只剩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父亲。多年的坎坷走过来,父亲的背已经佝偻,脸上满是沧桑。张蕾想,姐弟俩都走出了那片大山,不能陪在父亲的身边,谁来照顾父亲的生活?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张蕾做出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
父亲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他说:“你考上大,,我多年的愿望也实现了。你只管好好学习,我在家能够自理。”张蕾拉起父亲的手说:“小的时候,我牵着您的手去流浪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您过上不再流浪的生活,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您一定要去,您不去,我就不能安心学习啊!”
2008年,张蕾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租了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简陋民房,月租60元。
为了照顾父亲,每天放学后,她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去给父亲做饭。她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打工挣钱,给父亲买药治病。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那时她在夜市帮人洗碗,收摊以后常常是深夜两点,一个人走回学校,是最害怕的时刻。她常常是唱着歌走在夜深人静的公路上。“好在还常有车开过,如果没有车过,我的心里都有些抖。”曾经有几回,她被几个不怀好意的人跟踪,她就走到医院走道的椅子上坐着,一直等天亮,再回到学校上课。有几次刮风下雨,雷声轰轰地响,她急匆匆走到学校,才放松下来。但她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
她毕竟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心里还是有柔弱,有恐惧,但是她都放在自己心里。生活就是这样吧,困难也还是得走下去!这就是她感慨的难忘时刻:面对黑暗和困境的无助。但她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中国文明网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