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国境线上的守边夫妻

2011年12月23日

    在远离人群的中哈边境线边,有一个分水闸,有人把它叫“桑德克龙口”,而更多的人称这里为“桑德克民兵夫妻哨”。

    住在这里的人,每天粗茶淡饭,看不到美景,交不到朋友,甚至连吃新鲜蔬菜也是一种奢望。

    因为,那里只有一家住户,两个人。

    这两个人,每天起床的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朝霞的映衬下,庄重地把国旗缓缓升起。然后,走路,巡视。

    23年来,他们只做了三件事,巡边、守水、护林。 29.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圈多。

    这就是马军武夫妻,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深度阅读】

    巡边29万公里 国境线上守边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地处我国西北端的国境线上,因这里有“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之说,该团也被誉为我国“西北边境第一团”。

  “第一团”有这样一位守边人:他不怕寂寞困难,像挺立在边防线上的一块界碑,用理想和信念铸就兵团人的高尚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他就是185团林管站职工马军武。

  23年来,马军武与同是战友妻子的张正美风雨无阻地巡视在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桑得克龙口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

    桑德克龙口是个远离人群的地方,在沙山与植被相夹的空地上,两座20多米高的望塔是夫妻俩每天必爬的建筑。夫妻俩的任务就是守水、护边、护林,在长达30公里的巡边路上不分四季地来回奔波与穿梭。重重叠叠的足迹烙印在长长的边境线上,边境线的小草、石子和铁丝网,都铭刻在了夫妻俩的心里。

    马军武夫妇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朝霞的映衬下,庄重地把国旗缓缓升起。然后,妻子回家做饭,马军武则沿着河沿巡视一圈,观察堤坝水情,检查树林植被,把被野生动物撞坏的铁丝网加固好。“国界边上守国土,边境线上牧牛羊”这句简单的话,不仅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记录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两人走了近30万公里,磨破400多双胶鞋,剐坏了40多套军便服,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的纪录,还观察和排除多起洪水、火灾等隐患

  自2006年起,马军武先后被评选为农十师“优秀民兵”、“十师骄傲”年度人物;2008年获兵团“道德模范”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

  马军武与妻子值勤的桑得克哨所距离团部25公里,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民兵哨所,这里担负着守护祖国边境土地的神圣使命。

  每年春季是马军武和张正美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天气一旦转暖、冰雪消融,两人就排好值班表,轮流巡视界河汛情。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两人还是拿着手电筒,每隔半个小时就查看一次界河水位。每当出现险情,他们都会及时向团部汇报。

  1999年4月,因冬季降雪偏多,浑浊的河水日渐上涨,接近警戒水位。当时,在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与外界联系的紧急关头,马军武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让妻子继续观察,自己跃上摩托车,赶到最近的连队,向团部防汛指挥部报告。由于报告及时,指挥部火速出车派人加固河堤,最终控制了险情。

    “防洪期间,我常常拿着手电筒半个小时就要查看一次界河水位,一遍一遍地查堤巡坝。由于路面泥泞不堪,一不留神便跌个跟头,我的脸上常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去年巡堤时,我用轮胎做的简易皮筏下河捞杂草时,一个浪头打来我掉进了滚滚的河水中。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小水性好吧,下意识地死抓着旁边的一棵树才爬到岸边。后来,我爱人扑在我怀里号啕大哭。”说起这些往事,马军武一脸的平静。

    2002年9月20日下午,在界河边放羊的马军武突然发现河对岸的哈方境内不时有浓烟飘来,他便赶紧跑到附近的连队报告。临近傍晚,火势已蔓延到界河边,这时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火速赶到,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扑灭了大火。

    22年来,马军武夫妻的尽职尽责使团场免于无妄之灾。他们成功排除大小险情15次,筛查并消除隐性险情6次,

  边情日志凝聚爱国情

  在马军武哨所内的值班室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值班登记本,上面详细地记载着每天各时段的边境线情况。

  “2007年5月28日6点48分,桑得克地段突然下起暴风雨,10分钟后又下了冰雹,冰雹有鹌鹑蛋那么大,持续了10多分钟;界河河水涨了7公分。我们夫妻两人分头在界河边上巡河,随时向团防汛抗洪指挥部报告汛情。”

  “2007年6月1日,团中学组织师生到抗洪守土纪念碑、32号界碑、哨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向师生们讲述抗洪守土故事,宣传边境管理法规,讲解民兵哨所的重要性。我觉得,就应该这样让下一代知道军垦人的屯垦戍边史,尤其是军垦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他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张正梅说:“边界无小事,处处要留心。所以我们不厌其烦地把巡逻情况、每个时期界河水位的上涨下跌情况等都记录下来。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20多册记录本。”每当边防官兵到此巡逻时,他俩的这份边情值班登记本,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国家先后下拨资金对阿拉克别克界河实施了两期防洪工程,昔日的土质河堤已成为混凝土护岸。虽说防洪抗洪的担子轻了,但是马军武仍觉得责任重大,观察边境线、观测汛情、维护河堤、防止人畜越界、看护树木、值班登记,两口子忠实地守护着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

    22年的风风雨雨,改变的是他们的容貌,不变的是他们戍边为国、守土如金的赤子之心。(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