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老红军余新元:“两代雷锋”的输送人

2014年03月07日

    3月的鞍山,春寒料峭。在中华南路133号这座旧式平房里,却流淌着浓浓暖意。一位白发老人同围绕身边的记者们正激情澎湃地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位老人名叫余新元,一位91岁的老红军,辽宁省军区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

  “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

  “自从见到长征的队伍,见到毛主席,我就知道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为民族,为国家,为老百姓。”余新元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决定一生信念和道路的神圣时刻。

  1936年秋,黄土高坡,甘肃静宁。出身贫苦的少年余新元,迎来了劳苦大众自己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

  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队伍在静宁县界石铺镇休整18天,余新元每次都挤在人群中聆听毛泽东演讲。许多内容他听不懂,却听懂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这句话。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红军的队伍。

  因为负伤,他见到了白求恩。那是在黄土岭战斗中,余新元的左腿被日军机枪打成了“马蜂窝”,是白求恩大夫亲自主刀才免去截肢的不幸。

  因为抗日作战,他参加了狼牙山反扫荡。子弹打穿了余新元的胸部,让他昏迷200多天。苏醒后第一句话他就问:“我的部队在哪里?”

  因为参加解放战争,他投入了辽沈战役。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依然冲锋不止。就是这一仗,他失去半个脚掌,至今仍靠假肢行走……

  大小500多次战斗,身负大伤7次、小伤无数,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人问他:跟共产党干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你怕不怕?他说:“我怕就不会参加革命了,就不会举手向党宣誓了!”

  与雷锋和学雷锋模范郭明义的结缘,让余新元的追求境界更进一步。

  1959年11月,雷锋因为身高、体重不符合条件,一心想参军但被拒绝了。他反复找当时正在辽阳市兵役局任政委的余新元,坚决要求参军。雷锋白天在兵役局帮着打杂,晚上就住在余新元的家里,两人形影相随。

  最终,就是余新元帮雷锋圆了参军梦。“那时,短短半个多月就专门为雷锋入伍的事召开了26次会议,统一思想,商讨对策。”余新元说:“雷锋是个品质特别好的人。”

  1960年1月8日,是送雷锋参军的日子。余新元和爱人田儒文赶往车站,把20个鸡蛋和背心、毛巾、香皂等日常用品塞到了雷锋的挎包里。握着余新元的双手,孤儿雷锋动情地说:“首长,让我叫您一声爸爸吧!”

  发现郭明义,又让余新元结缘于“当代雷锋”。

  1976年底,时任鞍山警备区副政委的余新元,听说辽宁省劳动模范郭洪俊的儿子郭明义报名参军,便拖着伤残的身体前往了解这个应征青年的德才表现。得知郭明义品学兼优,余新元非常高兴。他极力向负责征兵工作的人员推荐郭明义,使郭明义如愿穿上军装。送郭明义上火车时,他还再三叮嘱:“一定要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

  “雷锋越多,我就越高兴”

  讲雷锋的故事,是余新元认准要做、也做得最多的一件事。离休以来,他的足迹遍及60多个市县,深入800多个单位,作学雷锋报告3000多场,听众达400万人次。

  鞍山市联合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永远难忘那一幕:学校位置偏僻,应邀到学校作学雷锋报告的余新元却坚持不用车接,独自早早地拄着木棍沿着山路徒步向学校走去。可走了不到一半,右小腿与假肢接合处断裂,磨得他疼痛难忍。不到10里的路,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

  这是余新元外出作报告唯一一次“迟到”。当他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喧闹的孩子们顿时静了下来。一个同学突然惊叫:“你们快看啊,红军爷爷的腿流血啦。”

  站在讲台上的余新元,浅灰色裤脚已被鲜血浸透,在教室留下了一串带血的脚印。片刻安静后,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回家后,余新元浑身就像散了架,倒在床上再也不想起来了。老伴拿下假肢一看,顿时泪如雨下。而此时的余新元早已睡着了。

  “您的年纪这么大了,为了学雷锋吃了很多苦,什么样的事情最让你高兴?”记者问道。

  “那个苦算不了什么,雷锋越多,我就越高兴!”余新元大笑着回答。

  “做好人好事,才算共产党员”

  余新元说,他希望能够为人民做好事100年。

  1962年8月15日,是雷锋牺牲的日子。噩耗传来,余新元立刻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痛惜。他泪流满面地对妻子说:“雷锋是咱的儿,他没干完的事咱要接着干。”怀着这样的愿望,“父承子业”做好人好事的日子开始了。

  人武部干部张硕田和处了3年的对象付凤云准备结婚,但由于没有婚房,愁得小伙子吃不香、睡不好,工作起来也无精打采。细心的余新元看出了异常,经过一番询问了解了实情,诚恳地对张硕田说:“我回去跟你嫂子商量一下,把我们家的房子腾出一间给你们做婚房吧。”

  几天后,张硕田和付凤云被叫到了余新元家里,一间粉刷一新的屋子展现在他们眼前。余新元笑着说:“这间屋子以后就归你们俩啦,看看还满意不?”看着粉刷一新的房间和大红“囍”字,再看了看8口人挤在3个小房间,这对即将步入新婚殿堂的青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辽阳县刘二堡镇农村青年张兴恒,在离余新元家不远处搭了个水果摊位。但由于没有灯光照明,冬天天一黑就得收摊,生意只能勉强维持。

  余新元看出了张兴恒的困难。他主动提出,让小张从自己家里把电引过来。可这位刚刚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竟把“馅饼”看成了“陷阱”,不接受余新元的好意。余新元便让二儿子余锦满给小张的水果摊扯上了电。

  有了灯光相助,张兴恒的水果摊每天一直到晚上10点多都生意不断,收入翻倍增加。这个“爱心电线”一接就是20年。小张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在城里买了楼房,手头还有了一笔不小的存款。

  心存一片彩霞,光耀千家万户。这样的境界和价值,91岁的老红军余新元实现了。(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