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一心要舞枪弄刀的新兵郭毅力被分配去喂猪。出人意料地,他成了中队历史上最好的饲养员,第一个入党、第一个提干。
这一次,他要用最好的方法培养最好的兵。
他设计的新训练大楼集生活、学习、训练功能于一体,能攀爬、能机降,为不同警种开展对抗和反恐训练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3万多名官兵先后在这里锻造淬火,一批批训练骨干在武警部队的比武中名列前茅。
大楼从选址到建成的两年间,他来过69次。
一张珍贵的照片,定格了将军去世前6天的一瞬:他手持步枪,神情专注,给战士们示范刺杀动作。
斯人已去,训练场依然杀声震天。
清风无痕
听到“生日快乐”,郭毅力想都没想随即回答:“我从来不过生日,我是党的人,党的生日就是我的生日。”
拉萨支队副参谋长郭俊忠至今记得那一幕。在他看来,只有内心坦然、干净的人,才会有那样毫不做作的率真。
郭毅力常说,工作上较真点、仔细点,生活嘛,就要简简单单——尽管他的简单,有时并不被人们理解。
他在那曲支队当兵的外甥不请假外出,第4天才被部队找回。
“按条令办,除名,押回老家。”郭毅力的决定干干脆脆。
“等两个月退伍算了,给孩子留点面子。”支队领导试图说情。
郭毅力坚持:“不行,部队的作风不能让他给毁了。”
第二天,部队按照规定,派干部把他外甥送回原籍。
老家炸开了锅。替郭毅力照顾父母多年的大姐想不通,就这么一个亲外甥,当舅的不关照也就罢了,怎么还“押”回来?老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骂儿子,你咋就这么冷血?
家人一连几个月不接电话。郭毅力让妻子几次去大姐家“请罪”,想尽办法向父母赔不是,才算是得到了谅解。
作为西藏武警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郭毅力的廉洁、简朴与他的敬业一样有口皆碑。
“把东西放在门外,再进来说事。”他规定,下班后来访的,一律到办公室。总队公寓房落成,他却说服妻子退了原本分配给自己的那一套。“房子总数有限,咱们有住的地方,还是让给那些没分到的干部吧!”
一件米黄色西装穿了23年、电视柜常年用两块砖支着……郭毅力对自己近乎刻板。这种刻板让他显得不近人情,也让他从一名边检站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而本色未改。
郭毅力决不是无情的人。喜欢看歌剧、写日记的他,情感深沉而丰富,如同西藏的高天厚土亘古长风,自有种直指内心的美。
他的柔情,妻子最懂。
随着钟玲转业回四川照顾女儿,这个家庭聚少离多。然而,每年妻子生日,将军都会委托在成都的朋友,突然“变”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出差哪怕短短几天,他也会抽空去挑选一条裙子、一枚胸针。夫妻俩的甜蜜让女儿郭琦羡慕不已,她问妈妈,怎样才能遇到爸爸这样的丈夫呢?
他的柔情,战士最懂。
连续三年中秋节,他都是在海拔最高的唐古拉中队度过。5000多米的高度,月冷路远、氧气稀薄。我们代您去看望官兵吧,部下劝他留在拉萨。郭毅力一把拉开车门:“我的兵,我自己看!”
发现好些个战士军装太大、冻得直哆嗦,郭毅力一查,支队没有根据战士的号码上报服装计划——他竟然把军需科长撤职了。
两袖清风、一腔大爱,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忠于誓言的本色,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心底无私的胸怀。
今年5月22日,忙了一天的郭毅力很晚才回家。妻子要煮“长寿面”,他却说,想睡觉了,明年再吃吧。
此生,妻子再也无法弥补这永远的遗憾。
生命印记
三口之家第一次团聚时,女儿一岁三个月。贡嘎机场下了飞机,孩子直往外婆身后躲。郭毅力夫妇俩哄半天,女儿却掏出一张照片:“这才是我的爸爸妈妈。”
刚上小学一年级,被同学们讥笑没有父母的小郭琦,在电话那端边哭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缺氧的高原上,疾病折磨着郭毅力的身体,而给不了孩子完整的爱,更是所有军人最深的痛。
2006年夏天,郭毅力提出转业,回到成都。
妻子最清楚,做出这个决定是多么艰难。那些天,郭毅力一醒来就泪汪汪地说,我又梦见部队了。他与妻子约定,退休后如果还走得动,一定回西藏看看。
部队的电话突然来了——武警总部首长批示,“此人不可走”。
第二天,郭毅力穿上军装,再次进藏。
整整38年,这是他与西藏唯一的一次分离。“我的名字起错了,‘毅力’注定要在西藏干一辈子。”他曾开玩笑说,“如果叫苦叫累,如果半途而废,哪还有什么毅力?”
其实谁都知道,他打心眼里舍不得西藏。
自从出了趟国,他逢人就说,哪里都没有我们中国西藏美!一觉醒来看看车窗外,他能立即报出地名。下部队路上哪里有一块突出的石头、哪个地方特别颠簸,无需地图娓娓道来。那片高原,那些分布在城镇乡村、雪山戈壁的绿色营盘,都铺展在将军脑海中。
他更舍不得西藏的人民。
或许是帮收青稞时老阿妈递上的一杯奶茶,或许是拉练经过老乡门口喝到的一碗清水,38年间,藏族同胞的善良温暖融化在郭毅力心里。
2011年初,郭毅力在总队医院碰到藏族老乡尼玛旺堆,没有床位,急得团团转。老乡说,村里37年来只有一个赤脚医生。
将军拉上他,走,带我去看看。
当年10月,免费培训卫生员、免费提供药品的医疗工作站在拉萨市林周县边林乡卡优村建成。
近10年来,像这样的村卫生所,总队先后援建10个。官兵们还捐款建设了15所“希望小学”,帮助边远地区推广科技种植,在贫瘠的荒原上种出了绿油油的蔬菜。当雄地震、墨竹滑坡,郭毅力和他的战友们几乎都出现在每一次抢险救灾第一线……
火化后的郭毅力,右手小指头关节乌黑乌黑。那是高原痛风深入骨髓的印记。
38年前从四川雅安入藏的100多名武警军人陆续告别高原,郭毅力是留到最后的一个。而他,再也不会离开。
他的部队他的兵
郭毅力曾经这样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认领一片地种树,像士兵列队一样,种得整整齐齐。“这棵叫张三,这棵叫李四,树就是我的兵。”
他的安息之地无树,但有和他一样守护高原的兵——拉萨市西郊的烈士陵园中,埋葬着在西藏和平解放、边境自卫反击战等行动中牺牲的1104名烈士,有名,或无名。
守墓人说,某个万籁俱寂的夜里,可闻步伐铿锵、战马嘶鸣。
朔风穿园而过。郭毅力生前作词的歌曲随风回响:“胸有成竹布阵忙,硝烟拂去旌旗扬。吼一声最近最近的蓝天,我挺立在高高的雪山顶上。喊一声最爱最爱的祖国,我用生命守护你的和谐安康……”
将军归来。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