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湖南村妇廖月娥:30年照顾4位孤寡老人无怨悔

2013年10月12日

    廖月娥,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河村一名普通妇女,30年来她先后将4名村里的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无私赡养,喂饭端茶、把屎把尿……如今,受她照顾的任国华、廖兴红、周桂三老人都已经过世,现年78岁的孤寡老人胡锡群还住在廖月娥家中。“日子好咧!是享福。”胡锡群说。

    最近,廖月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被抱养,她见不得别人孤苦无依

    廖月娥很普通,黝黑的脸庞,粗大的手掌,因常年劳作而有些驼背。“我自己是被抱养的。”廖月娥有意无意地总会提及自己的身世。8个月大时,廖月娥被村民廖梦成、周秀云夫妇抱养。养母多病,养父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家庭,10来岁的廖月娥从小就学会洗衣做饭和孝顺老人。
 
    “见不得别人孤苦无依。”廖月娥说。每天,廖月娥从菜地摘回新鲜的蔬菜,一边忙着做早餐,一边给胡爹爹打洗脸水、叠被子、泡茶、聊天。胡爹爹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而且牙齿也不是很利索,廖月娥寻思着:饭菜还要清淡点,米饭煮烂点,好消化。

    胡爹爹是谁?为什么住在廖月娥家里呢?“他呀,无儿无女一个人,没人照顾,经济条件又不好,我干脆就接到自己家里来了。”廖月娥介绍,胡爹爹叫胡锡群,是本村人,因为无人照顾,2010年被廖月娥接到了家中。

    30年,大部分的时间她都在“伺候”老人

    1982年,同村的廖兴红老人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和被子,搬进了廖月娥家,“他身体还算可以。”

    1986年,廖月娥丈夫的朋友任国华也搬进了大家庭,“身体硬化,生活都不能自理。”

    1998年,得知瘫痪在床的老人周桂三无人照顾,廖月娥把他接到了家里。老人晚上隔几分钟就要小便,廖月娥夫妇就在老人房间里搭了个铺,轮流陪着起夜照顾。在老人病逝之后,廖月娥还为老人操办了后事,送上老人最后一程。

    2010年,孤寡老人胡锡群提着被子衣服住了进来,成为了廖月娥家目前唯一的高龄老人。

    “不仅仅是照顾孤寡老人,她还有自己的养父母要照顾,还要将自己的两个小儿子拉扯大。”热心邻居称赞廖月娥的同时,也感叹她的不容易。

    在廖月娥所照顾的四位老人中,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任国华。洗衣浆衫、端茶送饭、添衣制被、洗头擦身,无论寒暑,无论农活多忙,一日三餐总是将热饭热菜送到任国华跟前。

    任国华患有洋脚病,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但廖月娥夫妇和两个孩子从不嫌弃,都亲自给他洗脚。有一次,她在帮任国华洗被子,突然听到任在房间里叫她,跑过去一看,廖月娥有些吓到了,地板上全是血,原来任的腿又犯病了。廖月娥当时只能安慰任国华说没事,和丈夫一起给任擦洗身子、止血,然后才把房间收拾干净。

    廖月娥对记者说,儿子十岁那年回家,主动跟妈妈说他来帮任伯伯洗脚,说完就有模有样地干了起来。第二天,廖月娥却看到儿子不吃早饭,就问他怎么了,小虎说,“昨天给任伯伯洗脚,他腿上有很多……一条一条跟饭粒子长得太像就吃不下,怕你担心就不敢告诉你……”廖月娥热泪盈眶,欣慰又难过。

    如今,在廖家一楼的卧室里,北边的墙上还有一个洞,是当年廖月娥的丈夫专门用钻机钻出来,接一条管子,以方便任国华小便的。

    1995年,廖兴红84岁高龄过世;1998年,住了一年不到的周桂三病逝;2002年,在廖月娥家住了16年的任国华过世。廖月娥为3位老人体面办理后事,在村里传为佳话。

    遇到困难的,还会接过来

    “辛苦也辛苦,都习惯了。”廖月娥的想法很简单,她说好事总要人去做,做了就做了,也没觉得少了什么,苦了什么。廖月娥说,现在的老人多,孤单的老人更多,她自己的身体也好,照顾人的事还能做。

    “遇到困难的,还会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来。”廖月娥说。“我能保证的是,我们吃什么用什么,住在家里的老人也都一样。”谈到自己30年来孝老助孤的经历,廖月娥并不觉得有多么伟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廖月娥身上有最好的体现。

    廖月娥的大儿子廖丹今年已到而立之年。在他出生之后,家里就有“非亲非故”的老人或残疾人一起同住。可他却并不觉得妨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在叛逆期也没有跟父母因此闹过别扭。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看到母亲无怨无悔地付出,他的心中只有自豪之情。

    廖月娥的行为也得到丈夫周奇洪的理解与支持。周奇洪腿脚不灵便,20多年靠开摩的支持家里的生活。廖月娥因要长期照料他人无法分身外出打工,周奇洪从没埋怨过自己的妻子,而是默默地陪着她一起奉献爱心。

    廖月娥的家完全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四面墙只抹了一层白水泥,只有最基本的陈设家具和功能最简单的家电,但最醒目的是挂在墙上随处可见的“孝顺诀”“莫生气”“百忍成金”这些道德训条。现在,已经50岁的廖月娥与小儿子、儿媳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一家人践行着这些浅显却难做到的人生信条。

    “我家住房条件不太好,也比较紧张。要是能得到帮助,在家门口建一个敬老院一样的基地,以后就可以接住更多的孤残老人。”谈及今后的爱心计划,廖月娥道出自己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