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烈火雄鹰——记"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兴坤

2013年09月26日

    军人希图无愧于时代,他的生活注定永远要在为战胜中度过。

  ——题记

  专家断言,21世纪,火灾将是森林生态最大威胁。世界森林消防成功案例证明,最有效方式是地空立体作战。

  武警森林指挥部直升机支队一级飞行员王兴坤,自2010年调任该支队飞行一大队大队长以来,面对武警森林航空“零基础”,他飞高寒闯极限、挺林海参实战、闯火海护绿色,研训“四机跟进吊桶洒水”等10多个空中灭火战法,填补了我国军事航空消防空白;研装林区巡护可视化等10余项信息化系统,开创遂行多样化任务空中实时传输的先河;先后8次参加灭火实战,积累3000多个火场航线数据,成功打开“火场禁飞区”;探索三基+特情“王兴坤式教学法”,大大缩短航空专业成才时间,先后被授予“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次被评为飞行标兵,大队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被誉为“烈火雄鹰”。

  他直面战场,研训10多个空中灭火战法,探索了30余项高难科目——

  “训鹰”胆惊天

  采访中,回答王兴坤主要特点:一曰胆惊天,二曰练为战。

  2011年1月,支队接装开训。8月份,上级拟组织森林部队要素最全、规模最大的实兵演习。征求支队能否参演时,有人说,刚开始训练,若参演无法完成任务丢脸怎么办?

  “这时不练何时练,去!还要担当打火头的主攻手。平时怕丢脸,火场要丢命,大火会等准备好才燃烧吗?我国空军就是在朝鲜战场实战中学会飞行的。”王兴坤掷地有声的心愿,道出了直升机支队第一代创业人的心声。

  担当主攻手最有效的方式是吊桶灭火。“我先来。”悬挂硕大吊桶的直升机首次升空,飞行不到半个小时,王兴坤感觉直升机突然抖了起来。“不好,有气流!”来不及多想,他边命令副驾驶观察机载设备工作,边让机械师协助观察吊桶摆动情况。“摆幅5度、10度……”,巨大惯性作用下,机身明显跟着晃动。

  “91007,注意安全,准备抛桶。”按处置预案,抛桶保机条件完全具备。“首次训练就要抛掉高达50余万元装备,预缴的学费太昂贵了。飞出吊桶特情技战参数是我的责任。”王兴坤“疯”劲上来后,用双手紧握操纵杆控制机身,减少摆幅;用最大功率向上硬“拔”,对抗气流,十分钟后,直升机慢慢恢复平静,怒吼着冲出气流。王兴坤由此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吊桶训练活教材。

  探索没有止步。一次,王兴坤组织单机洒水时陷入沉思,单机吊装水量有限,遇有特大火灾,吊装的水洒下后可能雾化,反助推火势,怎么办?议训会上,王兴坤提议:“改单机吊桶洒水为四机跟进洒水,用量变提升质变。”

  争论随之而来,质疑: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出了事怎么办?

  “练为战,不能因怕出事而演为看。”推演、试飞……演习这天,王兴坤率先驾机升空,编队悬挂着硕大吊桶到达火线,银瀑次第从天而降,高强度树冠火迅即熄灭。林业消防专家观看演习后,赞誉称“四机跟进吊桶洒水”战法,填补了国内外航空消防空白。3年来,王兴坤冒着生命危险,在惊天胆量中,先后研训10多个空中灭火战法,探索了30余项高难科目。

  他在一次次灭火实战中,积累3000多个火场航线数据,成功打开“火场禁飞区”——

  “砺鹰”闯禁区

  “他平时看上去憨厚、随和,然而一旦驾机升空,那可就判若两人了。”支队政委任立新这样解读王兴坤。

  2012年6月2日,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生大火。

  火情就是命令,王兴坤带领2架直升机紧急升空。执行支队组建以来首次航空消防任务。火场上空,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平地的三分之二,被誉为旋翼式飞行器的“禁区”。我国曾有过直升机在火场上空悬停,而机毁人伤的惨痛教训。

  艺高人胆大。

  那天,雷达航迹显示:高度40米,航速90公里/小时,紧贴临界火线,顺风盘旋式洒水;发动机参数显示:三部发动机输出功率,几近最高临界值;参战官兵回忆:昔日的雄鹰犹如拉车老牛,显得“力不从心”,发出阵阵尖啸,整个机体都在颤抖,持续2分钟左右,吊装水全撒向火头。

  那天,王兴坤将灭火队员机降距火线仅500米安全地。刚升至20米准备返航时,火场风向突变,5米多高的火头向灭火队员袭来,他果断下降,再次搭载队员紧急升空不足百米,火头从机降点呼啸而过,成功避免一起重大事故发生。

  那天,王兴坤4小时往返800余公里机降11架次,空地结合历时11小时即扑灭大火,开创短时间内妥善处置极大森林火灾的成功战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损失。

  战后,陆航飞行专家总结,王兴坤所选择的临界火线航迹精准,成功打开“火场飞行禁区”。他探索出的低于火场限高50米飞行速度及洒水时机,以及成功避险案例,均值得编入今后教材。

  能在复杂环境中遂行任务,得益于王兴坤不断挑战极限,苦练精飞。针对林区特点、气象条件、火场环境等,他牵头组织各种攻关活动,研装空中实时数据传输、林区巡护可视化等10余项信息化系统,实现遂行多样化任务时的信息实时传输和空中指挥;与体系部队开展10余科目120余架次联合训,对4000余万公顷原始林区进行巡护勘察,建立作战数据库,充实完善兵要地志;数次火场冒险飞行探索,积累了3000多个火场航线数据,使支队逐步成为能运兵、能护林、能灭火、能侦察、能救护、能联合的空中灭火劲旅。

  他甘为人梯,努力培养空中消防灭火鹰隼团队,打造保护国家生态资源的空中坚盾——

  “育鹰”不懈怠

  航空兵是技术兵种,不把人才难题突破掉,部队就无法发展。由学员培养为成熟飞行员需要8至10年,谁能等得起?

  强烈的忧患意识使王兴坤心里清楚,支队年轻飞行员技能参差不齐,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然而培养飞行员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航空人才生成规律。三基+特情“王兴坤式教学法”应运而生。

  “三基主要是基本航理、驾驶技术和领航技能,涵盖气象、动力、操作、仪表、航电等300余小项目。如领航技能是通常说的迷路方面问题。王大队长带飞第一句话,肯定是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判断,关闭机载GPS我们起飞,飞行后肯定要画航迹图,再与地面训练质量监控系统比照。每次飞行肯定设置特情处置,无液压着陆、发动机停车、极寒桨叶结冰等,50余空中特情要反复推演。”90后飞行员李宗乐如数家珍般告诉记者,“处置完每次特情,再次体会训练时,总能感到飞行技能增加一大步。”

  谈及此,王兴坤介绍说,没有基础就没有发展后劲,提升空中特情处置能力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有效途径,而飞行安全又是快速生成战斗力的最为基础保证。

  今年3月中旬,记者随机体验。王兴坤明确飞行准备7项内容时,记者对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条令》,一字不差。王兴坤说:“飞行准备少说也进行三千多次,这点东西滚瓜烂熟很正常。”

  “今天特情是林区着陆,我们地面已推演10余次了。”登机前飞行员王晓东介绍说。飞行过程中,记者看到王兴坤对他地表辨认、飞行地图使用、仪表判读等基本技能逐一检验。

  “林区着陆点往往比较狭窄,东北地区野生草有1米多高,风吹草起如同大海波浪,容易给飞行员造成滑行的错觉,地表被腐烂植物覆盖,只能小悬停,否则可能导致机身倾斜而损毁。这就要求操纵杆、扭矩和舵要密切配合……”王兴坤边介绍边演示,一次、两次、三次,不厌其烦。

  日复一日,王兴坤积极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让飞行骨干轮流在教练员、长机的岗位上进行锻炼,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将平时积累的战法训法等心得体会,编写成20余万字的理论教材、教案,供飞行员参照学习。3年来,培养飞行骨干5人,四种气象飞行员4人,大队人才梯次结构初步形成,具备出动2个机组遂行任务能力。(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