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咱当兵的人”――记凤尾山顶的国防民兵哨所

2013年01月03日

    凭祥市是广西西南边陲的一座小城,从位于市区的某边防团出发,我们沿着蜿蜒泥泞的盘山公路一路曲折行进,前往位于凤尾山顶的凭祥国防民兵哨所。12月的广西冬雾弥漫,潮湿阴冷。随着海拔升高,山上的雾气也越来越大,不出十米已经是白茫茫一片。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哨所。

    24岁的黄振龙是这里的哨长,他在哨所已经呆了四年,是这里资格最老的民兵。不过面对记者的话筒,腼腆的他还是有些紧张:“现在我手上……高地是766高地,我们防区那里……有16块界碑……大概方向是南北走向,现在有雾看不清楚……我们哨所的任务主要是担负巡逻警戒,还有协同边防8连做好管边控边政策。”

    据凭祥市人民武装部政委李有发介绍,由于海拔较高,再加上广西潮湿的气候,哨所一年内差不多有5个月是笼罩在雾里,温度也比山下低许多。“山顶上一年之间有5个月时间都是在雾中度过,像仙境一样。这个雾气长时间对身体还是有问题的,被子全是潮的。部队首长来慰问,首先解决的就是烘干的问题……”

    凤尾山海拔766米,是该线段地势的制高点,从古至今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至今山顶上还保存着修建于清朝中法战争之后的古炮台。成立于1963年的凤尾山国防民兵哨所主要任务是配合边防8连负责16块界碑的巡逻执勤任务,每个月他们会沿着长达18.7公里的边界线徒步巡逻两到三次,而这一趟走下来需要三个小时左右。

    除了巡逻执勤,作为哨长的黄振龙还扮演着采购员的角色。每两天一次,他都会骑着配发的摩托车下山买菜,而经费来自于每人每月1100元的收入。另外,由于哨所内至今还使用柴火做饭,下山砍柴也是大家的必修功课之一。有时,重达几百斤的木头也会让这群小伙子犯难。哨兵梁炳仕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哨长就一个人扛了一段,蛮重的,一个人扛起来。我是只能推动,扛了一头扛不起来,我们的哨长说‘我来’,一下子马上就上肩膀了,然后蹬蹬蹬就上来了。反正扛一边的话抬不了多高。”

    大家口中的哨长黄振龙已经在这座凤尾山上呆了整整四年。在此之前,他还在宁夏银川当过两年义务兵,做空军地勤。所以算起来,这个24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有六年的兵龄。问起他当兵的味道,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酸甜苦辣都有。”

    跟黄振龙一样对部队充满向往的还有副哨长苏俊溶。为了自己能上山当哨兵,从事布匹生意,年收入近二十万的他不得不花钱请人帮忙照看自己的生意。“我现在是请人帮我打工,然后我来打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只有十人的哨所里,有五个哨兵还有另外一个角色,那就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有的毕业于云南大学,有的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的,还有广西大学。而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五花八门,对外汉语,化学,物理学,还有政治学。平时除了哨所里的执勤巡逻任务,他们还需要在自己任职的村里处理日常工作,这种身兼二职的时间会持续半年。之后,又会有新的大学生村官补充进来。凭祥市人民武装部政委李有发介绍说,这是当地组织部与武装部展开的一项试点。“如果把大学生村官跟我们国防民兵哨所的建设融合在一起,既是党建向基层延伸的一个亮点,也是加强边境民兵哨所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跟组织部一谋划,在市委的领导下,感觉这是个挺好的办法。”

    采访快要结束时,有哨兵提议让哨长表演一段萨克斯。有几分害羞的黄振龙起初并不情愿,后来见推脱不掉,只得请战友们帮忙为他伴唱。他选择的歌曲是《咱当兵的人》。

    一个退伍老兵,五个大学生村官,还有四个当地边民。他们构成了祖国南疆边防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军民联手,维护边防稳定的一个缩影。尽管他们并不是正规军人,但在我们心里,身处保家卫国第一线的他们无疑也是最可爱的人。(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