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谢云生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2012年01月14日

    谢云生,字常有,天津武清谢氏裕庆堂后人。魏碑艺术馆馆长、国家级美术师,终身享受政府津贴。他几十年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倡导和发起了“魏晋风骨,风清骨峻”的文化艺术发展研究,成绩卓著;他热心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曾获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先进个人及二等功等诸多荣誉。

    书画机缘,有幸得识谢云生先生。几年之中,交往日深,每每都浸润在他那近乎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怀之中,甚而常常忘却初衷——仰慕先生书画艺术而来。

    有时我在想,每次面见谢云生先生,为何如此让我每每“误入歧途”,不知不觉间感受着他的教化?如今想来,大抵是自己接触传统文化多年,易于被他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也许有人会问他又不曾位高权重,不曾轰轰烈烈、风云叱咤,本人为何要如此推崇。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谢云生先生几十年默默不语,润物无声;就因为谢云生先生品行高洁,积德于点滴之间;就因为谢云生先生无论为人、为工作、为书画,爱国是他唯一的主题、永恒的主题,他的爱国热情贯穿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艺术人生。

    在河北省承德,谢云生先生工作过多年的地方——董存瑞纪念馆,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 永垂不朽!”这个题词就是谢云生先生亲自镌刻的。

    当年,新华社报道的一篇题为《播撒精神的阳光》的报道,记录着谢云生的事迹。文中说:“这是一份生命的眷恋,一份以行动学英雄事迹的眷恋。”

    董存瑞的奉献精神就时刻鞭策着谢云生,他自觉且清晰地恪守着艺德崇高。当初在基层工作时候,他热心为驻军、为残疾人服务,存瑞纪念碑朱德委员长题词及中央民政部赠送隆化的17米高的汉白玉碑座碑文的镌刻都出自他手,获过多次大奖的书法家谢云生拥有国际、国内诸多荣耀,但他最倾心、最看重、认为最该做好的事情,是尽自己平生所能宣传舍身奉献精神,教育后人。

    《管子·牧民》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当爱国之情扎根心底,当爱国行动成为一种习惯,谢云生先生没有犹豫,他的爱国之情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流动在他的书画艺术之中。

    中国书法艺术协会副秘书长储怀森曾在《怀真抱素抒豪情》一文中写道:“谢云生先生多艺博学,为人谦和,做事低调,不事张扬。多年埋头潜心艺术,擅长人物画、书法和金石篆刻。观先生的作品,人物画个性张显、爱憎分明;静物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魏碑雄浑厚重、气势峻拔;隶书结构讲究、圆润自然;篆刻笔势端庄、刚健婀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谢云生先生自幼拜师天津著名书法家张谦先生为师,启学颜楷,遍学汉隶、北碑、篆书、行草,挟燕赵剑侠豪气,铸大气雄强书风,书法自成一家,魏碑风骨,隶书新韵,篆书古朴,行书俊逸,时人综合赞之曰“谢体书法”。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屈指算来,谢云生先生从艺五六十载,笃信“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静心修慧,遍学百家之长,深受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方有今日之艺术成就与造诣。其作品多见诸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报》等数十家媒体,并被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展馆收藏。谢云生先生本人也被文化部相关单位授予“当代百名儒学书画艺术家”、“文人书画百强”等称号。

    谢云生先生几十年工作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他对描绘、创作英雄人物、正义人物更是得心应手。所以,在他的画作里,频繁出现的钟馗,浩然坦荡,铁面深沉,怒判伪真,视正邪如同冰炭之凛然豪气,恰似古人“言为心声,形为心迹”的真实反映。钟馗画,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艺术经典题材之一,是一个特殊的“神”的化身的艺术形象,其象征意义已远远超越绘画的本身。谢云生的钟馗系列作品,除自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还迎合了人们祈福祥瑞、申明正义的心理期盼,所以更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爱国之心非常重要。谢云生先生创作的中国名士人物画系列,陆续在推出,古代的先贤圣人:孔子、老子、孟子、书圣、商圣、医圣、诗圣、药圣……从历史人物到那些为了祖国而奉献生命的当代英烈,以及这个时代的精英,都是他创作的主题。这类主题作品,很多已被作为国礼送出国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魏碑书法作品《中国印摩崖石刻记》,是谢云生先生为2008年奥运会创作的,堪称他书法的扛鼎作。还有钓鱼台等国家场馆的巨幅山水作品,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爱。

    不断探索与创新创作技艺,也是谢云生先生所孜孜追求的。他常常以中国画为基础,创新技法,不断推出精品代表作,以服务于他那永恒不变的爱国主题!谢云生先生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某个人的收藏而创作的。他说:“书画艺术家也应该怀抱高度的社会责任,坚持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人民,创作出让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从而给观众以教育以启迪。”(《中国国门时报》 作者:毛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