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摘下星光的人
2011年07月30日
“一代宗师学贯中西,赤子丹心德高望重”——寥寥数语,或许难以概括大师的英才伟业,却寄托着人们最深切的哀思。
7月29日清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被突然而至的滂沱大雨笼罩,“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21日,王大珩先生因病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6岁。中国科学界又一颗巨星陨落。
先生在其七十高龄时曾赋词一首:“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搞这般专业很称心”,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王大珩为中国光学事业一生付出的无怨无悔。
不当博士卧薪尝胆学技术
王大珩祖籍江苏吴县,1915年2月26日出生在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一位天文与气象学家。王大珩在少年时代就常跟父亲去观察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人类视觉器官延伸的光学仪器,尤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感叹当时的中国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这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里。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成为我国派往西方学习应用光学的第二个人。这不仅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而且为我国近代光学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获得硕士学位后,1941年王大珩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如果继续深造,他将获取博士学位。可他却于1942年,选择了英国一家世界有名的光学玻璃制造公司昌斯公司,进入光学玻璃制造技术的研究领域。这对王大珩来说似乎有点屈才,尤其是主动放弃那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的确有点可惜。后来,他的幸福家庭里走出了三个博士儿女,还都为父亲当年放弃博士学位的抉择遗憾呢。可王大珩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为自己留学国外的博士儿女题诗一首:《喜看子女学有所成》,最后一句语重心长地落在了:“须当爱国者,志把中国兴。”
王大珩这个中国人,有他独特而深刻的思维,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名利,而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祖国不但光学仪器理论是空白,光学材料的制造技术更是空白。他认定只有既懂理论又掌握制造技术,才能填补这片空白。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他和另一同事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并获得专利。在精密测量光学折射率仪器方面,发展了V棱镜折光仪,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后来,他在国内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研制推广,至今仍是许多光学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王大珩在英国10年的学习深造,使他走上了一条全面掌握光学玻璃研究、设计、制造技术的务实之路。令英国同事肃然起敬的是,这个矮个子中国人智慧超群。他们挽留王大珩在英国留下来工作。而王大珩却从未打算要在国外安家立业,他已过而立之年还在生活上“放单飞”,迟迟不成家,为的就是“轻装”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