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院士的爱国人生
2011年06月21日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何泽慧,因病于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何泽慧院士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夫人,也是我国从事核物理研究工作最早的女科学家,曾经和钱三强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籍贯山西灵石。1936年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于1940年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何泽慧出身于“五世翰林”家族,才俊辈出、诗书传家。其父何澄,字亚农,号真山,曾顺应时代大潮东渡日本留学。何澄曾志在学农,因而取字“亚农”,后入振武学堂,这是陆军士官学校的预科学校,1906年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步科。
何泽慧6岁进入振华女子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她在这里度过了12年漫漫时光。这所学校是她的外婆――晚清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王谢长达创办的新式西学。当时的振华女校除了国语和地理课之外,数理化课程都是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英语就更不用说了,要求的水准也远远高于教会学校和公立中学。那时的英文课是选读名著,何泽慧晚年回忆说,她当时学英语的方法,是先看书后面的索引和生词表,把那些单词编成一个故事。
在那个年代,有许多优秀的振华女生像何泽慧一样考取了清华,“北有清华,南有振华”之说令人津津乐道。然而,考取清华物理系之后,她差点被拒之门外。何泽慧在晚年回忆那段往事时说:我上物理系碰着一个老封建,谁呢?叶企孙。他说不要女生。为什么不要女生?那时候几百人考物理系,一共几十个人考上,他说女生都不要。结果我们就造反了,我们不听他的。
当时扎着两个小辫子的何泽慧和另外几个女生坚持留在物理系,她们的造反最终获得胜利。何泽慧的这一选择,至少决定了她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两个极为重要的事件:一是她因此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核物理学家,二是在物理系得以结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同班同学钱三强。
当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父亲何澄曾经发出一个誓言:就是准备倾尽资产,也要把自己的八个孩子送到八国联军那八个国家去读书,学好本领打败他们。因而,何家的孩子们读书并不是只顾个人前途,而是为了报效国家。
读大学的时候,日寇入侵华北,日本人培植了由汉奸组成的傀儡政权,并宣布华北独立,北平危在旦夕,清华大学已经开始向南方转移。何泽慧牢记父亲的誓言,没有放弃继续求学的志向。
1936年,何泽慧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为了打日本鬼子,她一心要学兵工弹道学,这就是她出国留学的唯一目的。她曾在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一张“硕士文凭”,一张“博士文凭”,于现在的中国,最近将来的中国,又有何用?!她找到南京的民国政府兵工署,想出国学兵工弹道学,女孩子想学造枪炮,这在当时被人们看来是异想天开,兵工署根本不要女生。何泽慧又倔强起来,兵工署不要,她打算自己想办法出国,而且非学弹道学不可。其时,她听说老家山西省政府有项规定,凡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均由省府资助三千大洋,出国留学三年。何泽慧的老家正是山西,于是,她得到父亲在日本军校时的老同学阎锡山的帮助,在故乡获得了这笔资助。
就这样,何泽慧获得山西省政府的资助,于1936年赴德国留学。她选择德国,因为到那里读书最便宜。没想到,她一到德国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军工专业的保密性,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的弹道专业根本不收外国学生。此刻,何泽慧倔强的性格再次突显,她听说那所学校技术物理系主任曾在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当过顾问,就直接去找这位系主任。尽管德语还不流利,但是何泽慧不屈不挠地和这位系主任讲起道理:“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打鬼子。”何泽慧的理由最终说服了系主任,于是,她成为弹道专业破例接收的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