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尖兵的战场目光--记济空某四站厂许华
2014年03月07日
济南军区空军某四站厂技术中心主任许华扎根基层13年,目光始终聚焦战场需求,紧盯装备保障能力提升搞科研,取得的11项科研成果全部推广运用转化为战斗力,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明专利3项,参与编写的3部装备技术规程在空军部队推广,被表彰为空军后勤先进科技工作者,2次荣立三等功。
“只要盯着能打仗、打胜仗搞科研,方向就偏不了”
长期以来,我军使用的应急助航灯光系统一直都存在亮度低、寿命短、布设时间长等软肋。
2001年,许华刚被特招到部队时,就参与应急助航灯光系统的研制。接手项目后,她就和3名男同志一起做实验、测数据,常常通宵达旦地忙,十天半个月洗不上一次澡。
3个月过去了,许华脸晒黑了,人变瘦了,却捧回来上万组检测数据,完成了总体方案、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加工工艺的设计,首次采用LED冷光源和数字式无线控制技术,使灯具亮度提高3倍,寿命提高50倍,布设时间缩短50%,提高了航空兵部队助航保障能力和夜间训练作战能力。
2002年,许华凭借这一项目,首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荣立三等功,科研成果在陆航、海航、空军部队推广使用。
首战告捷的许华,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演兵场。她说:“只要盯着能打仗、打胜仗搞科研,方向就偏不了。”
凭借不懈努力,她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制完成特种飞机环控地面保障工程、飞机环控系统地面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均产生了较好的军事效益。
“保障区域扩大到哪里,我们的科研就跟进到哪里”
为适应高原低气压、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等恶劣自然环境,扩大航空四站装备的保障区域,2011年,上级决定抽调人员开展四站装备高原试验活动,许华位列其中。
得知她要上高原,有战友劝:“你一个女同志别去遭这个罪了。”
“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征服?”许华说,保障区域扩大到哪里,我们的科研就跟进到哪里!
尽管提前做足了准备,但一进入高海拔地区,她就产生了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一连3天无法入睡,脸肿得像馒头。倔强的她一边采取生理上的自我调节,一边战高原、斗严寒,带着团队在不同海拔高度开展各项试验。半个多月下来,看到获得的宝贵试验数据,脸上泛起“高原红”的她觉得疲惫一扫而光。
去年8月,高原型四站装备研制成功后,需要对装备进行最后检测。此时,患有重感冒的许华冒着可能引发肺水肿的危险,再次征战高原。测试那天,她自信地启动电源。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回荡起轰鸣有力的电机声,结果显示:装备运行正常、性能参数全部达标。
“打赢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
“只有跟官兵走得近了,才能了解基层部队的保障需求,才能找到科研的灵感和攻关的方向。”许华常说。一年到头,她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下部队搞调研上。
航空四站主要负责航空兵各型飞行作战、训练时所需的气体和电源供应等保障工作。据介绍,保障一个三代机团,仅四站一项保障就需要空调车、电源车、油泵车等大大小小近10种装备。现役四站装备立足于基地保障模式,存在功能单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机动伴随保障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2010年,上级下达了研发小型化保障装备的任务。这与许华和团队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要知道,把装备做“大”容易,做“小”却很难。立项后,许华担任项目组组长。
一个个不眠之夜,他们挑灯夜战;一个个攻关时刻,他们挥汗如雨。许华和团队历时1年半时间,研制出了小型化四站保障装备,批量生产配发到空军场站和飞机大修厂,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装备配属部队一年后,某场站四站连一级军士长段贵波提出新的建议:“小型化的保障装备明显好用,但离实战要求还有差距,能不能让装备实现综合化?”
这是一个集小型化、综合化、通用化于一体的前沿课题,涉及不少关键技术,难度非同一般。
“打赢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许华语气坚定。那段时间,她像打仗一样发起了冲锋,吃方便面充饥,喝咖啡解困,先后15次修改设计方案,攻克了电压不稳、噪音大、空调风量和温度不易控制等诸多“卡脖子”技术。
某场站四站连中士刘超说,小型化综合化后的飞机空调电源保障装备,重量减轻70%,体积缩小87%,不仅可以同时保障2架三代战机的地面空气调节和电源供应,还能自动行走无需牵引。
装备研制成功后,很快在空军推广使用。据济空装备部领导介绍,这项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四站装备保障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我军多机种综合保障和应急机动伴随保障能力。(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