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明: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3年09月18日
他的一生短暂而平凡,如同天空中的一颗不起眼的星星,朴实无华。
坚持,是他一生的主旋律,也让他成了浩瀚夜空闪闪繁星中最亮的那一颗。
在他27年的工作生涯中,写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在他心中,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工作任务是他无法放下的牵挂;重病中,不能言语的他用张张字条将他还未完成的工作一一叮嘱给战友。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嘱咐妻子交上284元党费。
他说,人的一生就像一根蜡烛,宁可燃烧的快点,也要照得更明亮些。
刘小明,一个爱笑、温暖、认真、忘我、心中充满大爱的平凡人,一个把一生奉献给培养能打胜仗的指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将全部的能量释放给强军事业,把使命看的比天大的中国军人。
能打胜仗才是标准
培养大批强军兴军人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身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刘小明清楚:今天的学员就是明天的指挥员,肩负着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重任,一旦基础打不牢,上了战场就要吃败仗。
恰在这一年,总部要求在新学员中组织野外综合演练。消息传来,队干部和教员议论纷纷:“组织新学员野外综合演练,别说是综合大学,就是指挥院校也鲜有先例,这些学员刚离开家门,他们能行吗?”“过去我们一直培养技术学员,师资力量、教学经验、装备器材都不足,承担这样的任务,我们能行吗?”然而,刘小明却觉得,这正是帮助新学员夯实基础、迈好军旅第一步的大好机会。
刘小明选择坚决贯彻落实总部要求。他先后到5所院校调研取经,专程到部队听取意见建议。没有现成的演练场,没有可供借鉴的演练方案,他就踏遍驻地周边的山山水水,边勘查边修改边完善,踩点多条线路,走了上千公里。
培养学员,能打胜仗才是标准!对于演练中的实弹和天气带来的问题,有些教员认为“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较真?”刘小明却不同意:“今天我们在训练中降低标准,明天战场上学员就可能会流血牺牲!在校训练可以用模拟枪,战场上还‘模拟’得了吗?”
2012年9月,一项崭新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刘小明面前:信息工程学院在全军率先实施“学员营”管理模式。在他看来,对接部队实施高低年级混编连队化管理,就是要给学员提供指挥打仗、组织训练和带兵管理的锻炼平台。
没有现成经验,他深入部队调研;缺少参照,他广泛查阅外军资料;为了集思广益,他先后和53名基层干部、100多个学员骨干座谈;为了明确职责,他主持制定教学管理等20项规章制度;为了提高学员骨干管理能力,他牵头组织军事、政工“双四会”培训……
2013年7月4日,全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在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正式向全军院校推广他们的做法。然而,改革实施的“先锋官”刘小明却在这收获的季节带着遗憾而去。
“铁人”倒下了
刘小明,这个“铁人”倒下了。
参谋王世军还清楚地记得:4月1日,他陪刘主任去40公里外的靶场检查实弹射击,快到靶场时,车子突然一颠,刘小明猛觉得前胸瞬间剧痛,汗珠一下滚落下来。但他不顾劝说坚持到靶场检查,直到最后一名学员射击完毕才离开靶场。
打那以后,刘小明常常疼得一夜难以入睡。妻子几次劝说他尽快去医院,但他总是说,“你放心,等联考结束了,我一定去检查。”看着刘小明拿着公文包准时出门,被司机搀扶着一点点往车里挪,妻子一个人躲在家嚎啕大哭。
4月11日,在家人的坚持下,刘小明到解放军153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刘小明每日忍受的剧痛就是因钙质流失造成胸椎腰椎和肋骨多处病理性压缩骨折。
4月15日,刘小明被紧急转送至解放军总医院,被确诊为“三期”多发性骨髓瘤晚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由于肺部严重感染,他需要做切喉手术,用呼吸机供氧。手术前,从来都是微笑对人的刘小明第一次流着泪对大家说:“我还不能离开部队,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
病重的刘小明忍受的病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一直坚信自己会好起来。他认为去痛的药物对于未来的工作不利,因此就算把牙齿咬得咯咯响,也从没哼过一声。
“大家放心,我一定配合治疗,早日回归学院大家庭,为学院建设添砖加瓦!”5月8日,是刘小明49岁生日,鲜花、烛光、蛋糕……病房里气氛温馨感人,战友们专门为他生日摄制了一段视频,当他看到毕业学员再次在联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时,他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当视频中出现全院官兵对他的生日祝福和健康祝愿时,刘小明的眼角流出了感动的泪水,他艰难地在纸板上写下了前面这段话。
6月16日那天乌云密布,上午8时44分,刘小明终没有抵过病魔,停止了心跳。翻看刘小明住院两个多月的手稿,足足有50多页,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写字越发困难,但是他“说”的永远都是工作,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却只字未提。
最温暖的微笑
微笑,是刘小明的标志。对上级、对下级、对家属从没发过脾气,什么事情都面带微笑。
人们总觉得他整天忙于工作,恐怕没时间照顾家里。但每当妻子过生日,这个“工作狂”从来都是提前去花店订好花,妻子生日当天,花就送到家里。20多年来,刘小明总是会随身携带两件物品,一个是钢笔,另一个是打火机,都是妻子单小燕送给他的礼物。
刘小明的温暖不止给了家人,说起刘主任,原军教系的年轻教员一个个满含泪水:“刘主任太好了!”
教员孙德军不会忘记,2010年3月,他手头有篇重要的论文在定稿,编辑部催得紧,不巧又有任务要出差。刘小明得知情况二话没说,从他手里要来初稿,忍着腰疼连续加班10多天,前后改了10多遍,按时交了论文,却没有署自己的姓名。孙德军的电脑里至今还珍藏着刘主任帮他改过的这篇文章。
教员周林柱也不会忘记,那年他考博士,为了让他安心备考,刘主任专门在中心校区给他协调了一间住房,主动帮助小周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帮他圆了“博士梦”,可刘主任自己却每天趴在办公桌上午睡。
刘小明心中装着每一个人,却唯独忘记了自己。他2001年就被评为副教授,12年过去了,他还是副教授,按资格按成绩他多年前就该评教授,他却一次又一次把机会留给别人。每次被人问起他都是微微一笑:“给年轻人成长的舞台就是给事业发展的未来。”
刘小明走了,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对使命的忠诚,对军队的热爱。在他生命的蜡烛燃尽后,他生命的火光依然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散发着光芒,照亮着别人前行。(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