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节日的现实存在。“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唐朝诗人杜甫的这首《清明》诗就写出了当时清明节的热闹与繁华。
同时,根据现有资料,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
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恐怕难以相信,我们的祖辈居然曾经在隆冬季节几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两汉之际的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有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就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
其实初唐时期,寒食节也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斗鸡等活动更在初唐时期成为民间流行。寒食节的盛行对于清明节兴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出了清明节气日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后来,因为清明期间虽然已是春天,但仍有些寒冷,按照古代习俗又要禁火吃冷食,于是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有人因寒食冷餐伤身,于是,改火之制复兴。时人普遍的做法是,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在改火活动中,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时间而越发从常日里突显出来,这自然就把清明日独立成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