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希望”上海项目启动
2012年10月29日
主要为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儿童建立的眼保健项目——“看得见的希望”上海项目,今天(10月2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启动。
“看得见的希望”上海项目由奥比斯(Orbis)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组织实施、渣打银行提供主要资金资助。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将在项目合作期间提供儿童眼科保健及培训,尤其是在复杂性屈光不正、斜视、儿童白内障和儿童低视力领域的健康教育,以及与本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合作,强化上海早产婴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工作。
从今天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将联合本市10家医院,对全市40万人次的儿童,特别是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儿童进行免费视力筛查,对需佩戴眼镜患者予以经济补助、并对有眼疾患者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同时还开展复杂斜视、儿童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通过“看得见的希望”这个项目的实施,最终在上海市建立一个学校和医院的儿童眼病筛查干预网络。
据最新研究数据,在上海,视力低下和近视的患病率在6-14岁的学生中逐步上升。10%的6岁学生视力低下,其中6.2%为近视;12岁的学生中近视患病率有41.43%;78.50%的13-14岁的学生视力低下,其中73.72%为近视。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儿童更缺乏视觉保健。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孙兴怀教授介绍,大多数导致儿童失明的情况是可预防、可避免的,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措施。
2003年,为庆祝渣打银行成立150 周年,渣打员工发起“看得见的希望”项目,由员工捐款,通过服务视障人士回馈社会。渣打银行在全球有8万多名员工,有一个在全球适用的活动,那就是“最后一小时”(Last Hour),即员工把每年的12月31日最后一小时的薪酬捐给“看得见的希望”项目。这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一般是老板带头,员工自行在网上登记捐赠,员工反响十分热烈。
筹款方式不止于此,也不限于员工,因为渣打银行也推出很多活动,掏自己的钱包。比如,在渣打大厦楼下的营业点,如果前台柜员为一个客户开户时间超过20分钟,则银行方捐赠1元钱给“看得见的希望”;还有,在“Golf Day”时,渣打银行会邀请企业客户来参加该活动,届时会放一个捐款箱,由客户自由去捐。
“看得见的希望”目前已筹集5,000万美元的善款,这些善款已经成功帮助2,800多万无力承担治疗费用或没有医疗条件的贫困民众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