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三百余位僧众托钵行脚践行慈悲
2014年05月07日
昨天(5月6日)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浙江杭州佛教界三百余位僧众再现佛陀时代比丘僧团的托钵行脚生活,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这次僧众托钵行脚共募集30余万元善款,将捐助浙江的治水工程。
当日的杭州艳阳普照,320名行脚僧人清一色的竹笠、僧衣、钵盂、芒鞋,以现代清净僧伽的形象,由上天竺出发,沿天竺路至灵隐禅寺。一路迤逦前行,托钵乞食。
僧人们穿行在古树间的小道上,僧衣上光影斑驳,僧人们低头前行,而托钵队伍所到之处,沿途的信众会以鲜花、果品、钱物等,布施给这些修行人。
来自杭州的信众孙莲祖特地为此次善行沐浴更衣,早早等候僧人托钵前来的她双手合起,跟随着信众一起念起释迦牟尼佛号。在她看来,佛教慈善捐款不在于数目多少,善款的捐出收获更多的是一种信念。
托钵源自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制度,出家人必须要去托钵乞食,至今南传佛教国家(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都遵循这一旧制。这一佛陀时代的古老传统,时隔两千年再度出现于西子湖畔,与佛教慈善事业紧密相连。杭州佛教协会会长、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认为,僧人们通过托钵行脚可以传播佛法的智慧,展示了新时代僧众的风貌,将善款捐献亦是将佛法的慈悲精神,在生活中实践,让感恩的心,转化为投身于慈善的实际行动。
据了解,此次僧众托钵行脚活动共募集到善款30余万元,将全部捐助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吴村的治水项目。
此外,灵隐寺当日还成立了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未来将主要支持宗教组织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还将对赈灾济困、安老扶幼、资助教育文化事业和其他符合基金会宗旨的公益活动进行帮扶,以推动人心向善。
多年来,杭州灵隐寺一直致力于佛教慈善事业的开展,如在高校设立奖学奖教金、为渐冻人基金捐资、向困难群众捐款、向市民游客送腊八粥、向特殊群体送中秋月饼、参与托钵行脚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扶贫助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杭州灵隐寺也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去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杭州灵隐寺在第一时间举行法会为灾区同胞祈福,现场募集善款6万多元,灵隐寺也向灾区捐助了100万元。
灵隐寺成立公益基金会并非全国首家。2012年湖南省的洗心禅寺就成立了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湖南万名贫困优秀大学生的助学计划。(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