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一起来,读好书”2013羊城广州青年学堂开讲

2013年09月01日

    昨天(8月31日)下午, 2013年广州市青少年阅读成长系列活动”首个项目——羊城青年学堂“首课”开讲,“首课”以“光影广州,记录广州城市变迁”为主题,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著名作家叶曙明和知名摄影师叶健强三人共同分享,讲述他们所见所感的广州变迁故事。

   冯原教授首先开始,他的演讲题目是“从城市规划的视角讨论广州城市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在演讲中,冯原教授用丰富的案例化解了这个看似专业的话题,还积极回应了关于海珠桥建设的意义,他说:“海珠桥是广州的纪念碑,海珠桥有三个特征是不可取代的。第一,海珠桥开启了珠江上的桥梁时代;第二,它把旧广州城的中轴线延伸到河南,奠定了珠江两岸的城市格局;第三,海珠桥的钢铁桁架化身为一种地标,表征了旧广州的城市记忆。”在冯教授看来,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建高楼促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比过去更重视,也更受益于文化多样性。一个城市经济固然重要,但是文化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内涵才更是重中之重。 

  知名的“老广”作家叶曙明的演讲延续了他一贯的幽默风格,很多现场的观众是因读过他写的《万花之城》和《广州人为什么不崇洋》慕名而来的。在15分钟的分享时间里,叶老用“讲古”的形式讲述老广州眼中的城市变化。他告诉现场的听众,虽然广州的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了老房子,广州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很多,但广州人骨子里的精神没有动摇,也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好的照片不是历史的翻版,是生动可感的,是能透过细节、感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出场的著名摄影师、高级记者叶健强分享的是他在广州工作30多年的“跑街”经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的镜头记录了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剧烈的变迁过程。一张张难得一见的照片翻过去,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时间,记录了变化中的广州百态。这些照片不仅让现场的老广州唏嘘感慨,也让年轻的广州仔开了眼界。

    当日下午,现场还进行了青年“读书、荐书、评书”分享会,随机抽取每个座位区的一位青年代表陈述“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推荐理由,分享读书心得。现场的青年观众也参与了“广州市青少年阅读行为习惯问卷调查”嘉宾演讲结束后,现场进行了互动问答。积极参与活动的观众获得了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共鸣杂志社出版的《读好书》刊物。

  羊城青年学堂是“一起来,读好书——2013年广州市青少年阅读成长系列活动”项目的主打活动之一,团市委宣传部何汉槟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后生仔’出生在繁华的都市,却不是很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以前是什么样,是怎么变成今天这般风貌的,自然缺乏一种‘根’的感觉。而这样的课程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少年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广州,加深关于广州的知识及印象。”据悉,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羊城青年学堂还将继续开展,8~12月每月都将开展一期羊城青年学堂项目。

    为培养青年人的阅读兴趣,主办方正通过电子邮件、新浪微博、手机短信、漂流瓶、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广州青少年阅读行为习惯进行调研,完成数据分析后将向社会公开调研报告。同时,还将配套举办一系列“荐书”、“评书”“售书”活动。

  “荐书”主要是推选出适合青年人阅读的、引导青年人成长的好书,以“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为主题,发起“大众荐书”和“名人荐书”活动。“我们会发布《好书推荐倡议书》,征集推荐书名以及推荐理由,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短信等途径进行宣传及互动,从中定期抽取获奖者,鼓励市民踊跃参与。”项目负责人介绍。  

    “评书”计划通过有奖参与形式鼓励大众加入评书活动,并组织专家评审团,组织实施“十大影响青年的好书”评审会,评选出“十本影响青年成长的好书”,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售书”则是配合阅读成长主题,引导青年养成阅读习惯和文化消费行为,将协调实体书店设置“一起来,读好书”专柜,专售活动评选出来的“十本影响青年成长的好书”及推荐榜单书目,并给予优惠。相关购书网站也将同步启动购买优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