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大气污染
1月18日,北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庄国顺却轻松不起来。
这一天,下午4点,北京天坛监测点PM2.5浓度2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五级;南三环西路,PM2.5浓度27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五级。二环、三环路上,车依旧排成长龙,喷着刺鼻的尾气缓慢前行。这一天,代表上海空气质量指数的“空气宝宝”还是嘴角倒挂,苦着脸,两只小辫子是代表“轻度污染”的橙色。
1998年留学回国,第一站来到北京,庄国顺很快意识到中国大气污染的严峻挑战。“1998年我们就提出照当时的机动车政策发展下去,大气污染将一发不可收拾,但没有引起注意。沙尘暴一出来,大家说很严重,我说,沙尘暴是个自然现象,关键是里面的细颗粒物问题,没有人呼应。”
从1999年开始,作为国内最早提出PM2.5的团体之一,庄国顺带着课题组开始了“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的研究。2004年,抱着“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想法,庄国顺从北京来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工作,却发现上海的PM2.5污染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条灰黑色的污染带已经斜穿了三分之一的中国。
“城市空气质量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它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全球问题。”多年的研究让庄国顺有着太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在全国大中城市,目前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都是以细颗粒物为主的,在科学术语上我们把它叫做气溶胶。他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些细颗粒物是怎样形成,怎么变化,又是怎样影响能见度的。
为了追踪这些危害健康的细颗粒物,十多年来,从中国的西北到东南,庄国顺的课题组在新疆、北京、青岛、上海,直至东海最东边的一个小岛,都设置了采样点,采集样本一两万个。最终,一组日渐清晰的气溶胶长途传输和化学变化的路径图呈现在面前。这次为他赢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成果,首次提出了气溶胶的长途传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来源,勾勒出在长途传输过程中,人为活动排放的物质不停“添油加醋”,在气溶胶内发生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了重要参照。(新浪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