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我国改变水质危机至少还需30年  

2012年12月10日
 

     2012年7月,中国冲刺饮用水新国标(GB5749-2006)“大限”被宣告推迟。官方最近一次的表态是,新国标要在全国得到落实,还需要漫长的等待。其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新国标要求的106项检测指标,覆盖省市一级;覆盖地市级的,达到42项”。

  标准高悬,业内经过数年艰苦努力却仍力不从心,“这的确是一种尴尬”,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一位要求匿名的研究员称。

  饮用水水源污染、水厂处理工艺落后、输送管道二次污染……诸多因素,导致饮用水新国标还在空谈。

  “琉璃河……极清澈,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千百为群。”800多年前,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今北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水墨山水。时光荏苒,昔日胜景不再。2011年夏天,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生态系的王京京同学,走在同样流经北京的肖太后河畔,脏乎乎的河水和难闻的味道,令其掩鼻。

  环保部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与2006年相比,2010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的比例增加了13.4%,劣于类断面比例下降了16.9%。

  中国地表水质之不堪,一般人尚有心理准备;但是,地下水水质状况之差,则更加令人诧异。“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章元研究员,就曾对中国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彼时,全国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和地表水不一样,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很难治理”,赵章元说,“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并未观察到这方面有好的政府管理案例,地下水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但中国困于检测水平,只能从水源中检出100余种有机污染物。

  比如,大部分城市自来水中的耗氧量(CODMn)逐年升高,不仅造成微生物死灰复燃,还影响口感。这些“三致物质”难以去除,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大隐患。“在整个水环境恶化不可逆的趋势下,饮用水源的枯竭也难以遏制”,王占生认为,“中国要改变饮用水水质危机,最保守需要30年。”

  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中国大多数水厂,是在用100年前的技术来处理100年后的水。

  王占生教授指出,我国95%的自来水厂仍然在采用常规工艺流程,即“沉淀 加药反应、混凝沉淀 过滤(依次为活性炭、石英沙、卵石) 消毒(液氯) 输配水”。

  这种净水工艺沿用了百年,虽然局部有所改进,但原理和功用大抵不变,无法有效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氨氮和臭味物质。

  新国标规定,CODMn应小于3mg/L,按照上述常规方法处理,只能去除30%左右,无法达标;此外,常规工艺还缺乏去除有机物的氧化与吸附技术。对自来水厂而言,因为水源持续恶化,许多水厂不得不不断加大氯和活性炭粉末的用量。余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液氯投放再多,这种“沉淀加消毒”的工艺,也只对细菌和微生物起作用,虽可杜绝传染病,但对有机物、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无能为力。

  “在水源水质不断恶化的条件下,要使自来水达到新的水质标准要求,必须将常规工艺改造成深度处理工艺”,王占生说,主要是增加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臭味与氨氮的能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便是百年前的传统水处理方法,“也常有水厂偷工减料”,“不少县级水厂处理工艺不按设计规范操作,也无适当检测手段,只是为了降低成本”。

  目前,全球具有国际权威性、代表性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有三部: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盟的《饮用水水质指令》以及美国环保局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饮用水标准,大都以这三种标准为基础,或进行重要参考,来制定本国国家标准。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李复兴主任介绍说,中国自来水的新国标与国际标准基本相吻合,“但从目前的水业现状来看,高悬的标准与薄弱的现实基础,差距巨大”。

  前述匿名研究员称,新国标发布虽超过5年,研究工作虽做了不少,“但工程层面的行动却非常不够”,“县级以上的城镇,约有一半以上甚至还未能达到1985年的35项标准”。

  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其饮水安全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新国标对于他们获知自来水水质信息究竟能够产生多少帮助,尚未可知。

  问题即商机,“这会给相关行业带来利好”,前述匿名研究员称,新国标颁布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山、平湖、嘉兴等地已上马水厂的深度处理设施。

  但是,新国标出台后,随着一系列技改投入,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水价上涨,以及对固有的水业格局和水权分配带来冲击,“这是连锁的、颠覆性的改变”。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公共供水企业亏损面为31%,资产负债率超过50%,“大部分水厂难以承受检测设备和管网改造费用的大笔开支”。

  王占生认为,中国自来水厂净化工艺,应从第一代的“沉淀、混凝、过滤、加氯消毒”,直接跨越第二代“臭氧、活性炭为核心的深度氧化”技术和第三代“超滤膜组合工艺”,直接升级到第四代的“纳滤技术”,已是业界共识。(中国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