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拯救“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科考启动

2012年11月11日

    今天(11月11日),由中国农业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成的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队从武汉起航,将在长江流域展开为期40天的科考行动。这是继2006年中国科学家在长江流域对现已灭绝的白鳍豚进行考察之后,首次启动的大规模拯救江豚行动。

  中国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属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失去了白鳍豚的长江,不能再失去江豚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我们希望这次全流域的淡水豚调查结果能够为农业部即将出台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基础数据支持,并对现有豚类保护区的范围、功能调整以及新建保护区等提出建议。”

    2006年长江淡水豚调查没有发现白鳍豚,同时发现江豚数量锐减,仅剩1800头左右。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更让人痛心的是江豚正以每年6.4%的速度减少。根据当时的测算,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级标准。

  本次科考是继2006年长江白鳍豚考察后,又一次大规模长江江豚全流域种群生态考察活动。30多名科考人员及江豚专家将重走当年白鳍豚考察的老路线,从武汉出发,经宜昌到达上海,往返3000多公里,了解目前长江流域江豚分布的数量和变化状况,依据这些数据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保障策略,及保护区的建设与调整。

  据当年白鳍豚考察队队长、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王丁介绍,今年10月底,中科院水生所对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江豚重要栖息地,进行了近20天的先期考察,发现仅洞庭湖江豚数量就从6年前的150多头,减少至90头左右。

  谈及江豚减少的原因,王丁认为目前长江流域建码头、挖航道、采砂石等人类活动,特别是非法捕鱼和环境污染,对江豚栖息地造成破坏,给江豚的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最近几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情形加剧。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坦言,要求通过长江禁渔、禁航,停止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等措施,实现江豚保护的愿望并不现实,在故道群迁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最可行的方式。中国政府目前已在长江沿线设立了江豚自然保护区和研究机构,并取得了诸多成效。特别是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信“水中大熊猫”江豚能够避免白鳍豚灭亡的命运。

  据悉,经过中国农业部批准的《长江江豚保护计划》已经启动,中科院水生所将采取自然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三种方式,减缓江豚种群的衰退,用10年时间改善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并最终阻止其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