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我国坡耕地石漠化呈加剧趋势
2012年06月15日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土地石漠化状况初露转机。根据国家林业局14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目前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过去7年间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监测结果发出一个需警惕的信号:当今耕地的石漠化还在加剧。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国务院新闻办1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说,201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个省(区、市)的463个县。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缩减率为1.27%(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年均扩展1.86%、“十五”期间年均扩展1.37%)。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上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
监测发现,与2005年相比,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普遍改善,石漠化程度明显减轻,植被状况显著改善,生态状况呈好转趋势,但坡耕地的石漠化呈加剧趋势。
从分省情况看,8省(区、市)石漠化状况全部出现逆转。从重点区域看,除云南曲靖珠江源区因连续干旱影响,石漠化年均扩展6.8%外,其他重点区域都呈好转态势。
通过治理,轻度石漠化比重增加了8.5个百分点,而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的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监测还发现,发生在坡耕地上的石漠化土地增加了65.15万亩,年均增加10.86万亩,其中失去耕种条件的面积为42.93万亩,年均以7.15万亩的速度弃耕,坡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
据介绍,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实施,对遏制石漠化扩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监测结果显示,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对石漠化逆转贡献率达72%。
根据已有数据,记者算了一笔静态账,如果保持近七年我国石漠化土地净减少的速度,现有1200万公顷石漠化土地,将需约88年可减至零。这意味着,即使刨掉气候、灾害因素,石漠化土地不再扩展,边治理边破坏的“天平”亦保持目前状况,我国土地石漠化治理也将是个长期任务。
从2008年至今,我国已在300个县正式启动石漠化治理试点。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拓表示,下一步将更加注意措施的协调性;大力推广管用的、适宜的治理模式;落实治理责任,将治理工程作为基层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优化政策机制,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石漠化治理工作中。
□资料
土地石漠化危害非常大,它直接导致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导致这些地区贫困加剧。石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经常表现为干旱和洪涝并存的状态,不仅严重影响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还会造成植被结构简单化、生态系统简单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研究表明,石漠化末期阶段,群落的生物量只有未退化之前的1/200。(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