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连旱三年云南“焦渴难耐” 全省上下齐心找水

2012年02月10日

    连续3年干旱,云南已焦渴难耐。2月8日,记者从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1月底,全省共有33个气象监测站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235万亩农作物受旱,144.1万人、82.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由于气候异常、江河来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今年雨季到来之前,云南部分地区抗旱保供水形势不容乐观。

  干旱持续,33个气象站出现气象干旱

  “今年的小春已经基本绝收了。”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矣铎村支部书记王发愁容满面,“正常年份,现在小麦应该抽穗扬花了,可你看,这才长到二三十厘米。”

  记者看到,地处半山区的矣铎村大片耕地干涸开裂,小麦、蚕豆等农作物普遍打蔫不长或枯死田间。

  “村里龙潭的出水量只有往年的1/3,两个村民小组的400多人饮水困难。”王发说,“从去年12月份起,我们就用抽水机给他们提水了。”

  类似旱情还发生在云南多地。在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街道板桥片区,目前有8个自然村因没有有效水源点,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小官庄一位村民说,村里用水一直由小屯水库提供,由于今年旱情严重,仰赖小屯水库供水的村子已有约5000人用水告急,现在主要靠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定期拉水供应。

  在滇中曲靖,截至2月6日,已有48条河道断流,比前一周增加了6条;有74座水库干涸,比前一周增加5座;机电井出水不足83眼,比前一周增加5眼。全市库塘蓄水量比多年同期减少45%。

  滇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蓄水总量目前仅约3.7亿立方米,占计划蓄水量的51.13%,全州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00万亩,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5.93亿元。

  据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去年汛后以来,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仅51.7毫米,比多年同期少20.8毫米、偏少29%。今年1月,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整体偏少31%。截至1月底,全省共有33个气象监测站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235万亩农作物受旱,144.1万人、82.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城市用水紧张,昆明、曲靖等地限水

  干旱少雨造成用水紧张,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从2月下旬开始,昆明将采取有预告、有计划、分片区限时供水的措施。根据旱情发展,在保障基本生活用水的基础上,适时调减城市供水水压,适度减少供水量,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说。

  据了解,截至2月4日,作为昆明城市供水水源的云龙、松华坝、宝象河、大河、柴河、自卫村水库仅蓄水1.3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57%。

  根据测算,今年2月4日至5月31日,昆明采取节水措施每天节水5万立方米后,城市日均需水量为90万立方米,供水需求总量为1.062亿立方米,云龙、松华坝水库实际可用水量仅有7317万立方米,原水缺口高达3303万立方米。算上预计期间来水和应急水源工程补水,原水缺口仍有121万立方米。

  即使今年雨季正常来临,也要到6月底才能形成径流,所以5月底以后的原水供应还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城市水源水库低水位运行水质较差,出厂水质存在不达标的风险,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形势严峻。

  而据记者了解,云南第二大城市曲靖在去年9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的城镇供用水方案中就提出,对所有城镇实行分片、定时、限量供水,限制直至停止高耗水行业用水,并实行阶梯式水价,大力推行中水回用等循环用水措施。

  截至2011年底,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区就已关闭洗浴中心和洗车厂等高耗水企业216家,麒麟中心城区居民用水计划由人均每天120升削减为80升。

    运用先进物探设备寻找地下水,确保饮水安全

  严重旱情引起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秦光荣、代省长李纪恒等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并深入旱情严重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

  省水利厅以供水到5月31日为时限,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入手,督促各地以现有抗旱水源为基础编制城乡供用水方案,明确城乡供水安全责任,细化、落实应急供水措施。

  近日,专家们在云南首次运用国际领先的物探设备寻找地下水,这些设备能够探测地下100米至2000米地质情况,帮助快速确定打井位置。

  目前,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已组织79台套钻机开展地下找水工作,施工深井79口,已成井验收20余口,日出水量6300余立方米,缓解了约8.5万余人的饮水困难。

  受旱各州市县也积极行动起来,昆明市官渡区安排资金50万元,建设1个固定增雨作业点和1个流动增雨作业点。同时,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农灌用水缺乏的耕地,以种植大麦等耐旱作物为主。昆明市五华区则通过提高再生水使用率、节约用水,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积极推进外排污水就地处理再生利用。

  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是滇中老旱区。今年以来,大姚县对水库蓄水实行行政首长包库责任制,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抽、拉等多种措施,积极增加抗旱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