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倒计时 广西“扁担村医”李前锋的选择
2012年12月25日
一根使用了10年的扁担,一头挑着药箱,一头挑着干粮。在广西横县六景镇大浪村的深山中,乡村医生李前锋十年如一日来回出诊。
在来大浪村之前,李前锋在山外的八联村拥有一间私人诊所,收入可观。为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横县卫生局2003年决定为每一个村配备一名乡村医生,李前锋主动申请为地处边远山区的大浪村服务。在此之前,山高路远的大浪村长期缺医少药,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几乎是空白。
得知李前锋去山村里当村医时,妻子邓小妹义无反顾地跟着他进了山,两人于2003年正式登记结婚。“我家里人当初也反对我们在一起。”邓小妹家在武鸣县一个乡镇,家里种有上百亩甘蔗,经济条件不错。而李前锋家住的是泥砖房不说,他还跑到一个山窝窝里开卫生所,家里人很不理解。
当时,夫妻俩每月靠横县卫生局发的60元补助和治病所得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一般一个月才出村回家背一次米。为了维持生计,妻子邓小妹还在村里摆了个鱼摊,每天清晨5时许,李前锋就去镇上拉鱼回村里。他去给村民看病了,妻子就在家里卖鱼。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弹指一挥间。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李前锋就顾不了山高路陡,挑起药箱就出诊。10年过去,李前锋的扁担早已被肩膀磨得光滑无比,常年为村民送医送药的这套行囊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扁担上的120”。
大浪村人口2300多人,距镇上6公里,进村要翻越一座大山。当时还没修路,从镇上走进村里要两个多小时。这还不是最艰苦的。大浪村有8个自然村,最远的独田村离大浪村有6公里,走路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有时,李前锋上午背着一个药箱进山,晚上才能回来。
如今,在大浪村卫生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齐全的医疗设备,而是左右两扇大门上用粉笔写下的醒目的电话号码。“这是我的手机号码,有时候我出去给人看病,病人突然上门找不到我,拨打这个电话就能找到。”李前锋说,他的手机号码村里几乎人人知道。
由于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村子里多是孤寡老幼,出行很不方便。“大浪村共有8个山沟村屯,远的地方一次要走10多公里,很多地方车进不去,只能靠步行上门。”李前锋说,自己的出诊设备就是一根扁担、一个药箱和一个装食品的小箩筐。但正是这个扁担挑起的“120”,给山里乡亲免去了许多病痛折磨。
为了给村民看病,李前锋常常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村民的经济条件有限,到他诊所看病的村民一半是赊账。至于救过多少人,他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求诊电话响起,就立即赶往村民家里,有时半夜出诊,到天亮才能回到诊所。
有一次,刚出诊回来的李前锋接到电话,称一名孕妇在山坡上要临产了。李前锋二话没说,背上药箱骑着摩托车就赶过去了。“当时羊水都破了,情况相当危急。”李前锋说,他做了一些简单处理后,一边让孕妇要深呼吸,一边用摩托车将她送到六景卫生院。孕妇送到后马上就生了。
2008年5月,在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时,李前锋总感觉身体不适,腰部酸胀。他偷偷跑到横县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四处借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掉,但这些远远不够。他们连每天透析的治疗费都难以承担,更不用说20万元的换肾费用。不想连累家人的李前锋悄悄写好了遗书。在遗书中,李前锋让妻子邓小妹改嫁,让他父母保重身体,还说他死了把他的器官捐献。“我知道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下辈子我还嫁给你。”邓小妹却哭着说,不管怎么样,都要陪着他。
大浪村唯一的村医病了,一些村民生病了,只能到镇上去看。但只要一接到村民的求诊电话,身体稍微好一点的李前锋还想背上药箱去给他们看病。李前锋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我还年轻,还可以救治很多病人。”
得知村里唯一的村医无钱治病,大浪村村民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当地政府,请政府给予救助。李前锋的事迹很快被大家所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地政府、村民纷纷为他捐款。香港一家爱心机构还为他募得爱心款90余万元。筹到手术款后,李前锋的妹妹主动要求捐肾,并配型成功。2008年12月23日,李前锋在北京成功地做了肾移植手术。
手术后,李前锋又重新回到他的诊所,妻子邓小妹则在六景镇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李前锋每月还要进行4000元左右的抗排斥药物治疗,一直要用药到终身。“在我病的时候,那么多人来支持我关心我,他们给了我新生,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一定坚守我的职责。”李前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