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广东好人”古槐基:为了山里的孩子坚守37载

2012年11月13日

    37年来,这间还不能称为“学校”的教学点,只有他一名老师;35年来,因为地处偏远,教学点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只剩下5名学生。尽管环境艰辛、生活艰苦、学生很少,但他仍为孩子的教育默默奉献。他就是惠东县安墩镇水美小学梅坪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古槐基。

    古槐基老师1970年光荣入伍,在部队期间曾受到领导好评,受过多次嘉奖,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过班长。1975年复员回乡,在外来教师不习惯穷山村的环境的情况下,乡亲们选择了古槐基,聘请他为本村小学教师。村长一句“代课的老师又走了,20多个孩子没学上了,村里数你文化程度最高,又当过兵,见过世面,能不能帮忙顶一顶?”,让心怀闯荡大志的他答应“暂留”。然而,古槐基“一顶”就是37年。

    梅坪小学教室原是生产队的粮仓,是一间瓦房,十分简陋。每逢刮风下雨,古槐基老师常常在房前屋后挖沟排水,待天气晴朗,还要爬到屋顶上去捡瓦防漏。破旧的桌凳损坏了,就利用课余时间去维修。没有教具就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采集标本。没有运动场所,就利用晒谷场作为临时操场。没有办公设备,就利用六十年代生产队会计用的办公桌做讲台,兼做办公桌,一直沿用至今。当时有20多名学生,分为一、二、三年级,属复式教学。古槐基老师一人包揽了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的教学。每天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工作量相当之大,白天只能忙于上课,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改作,有时工作到深夜,特别是1994—1997年报读中师函授的三年时间里,工作负担更为繁重,但他毫无怨言。

    近10年来,他因腰椎关盘突出,经常腰疼,有时上课时腰疼,只好在讲台边放一张板凳,坐在那里支撑着讲课。由于家里人已迁居到县城,为了不影响教学,只能自己一人过着“单身”生活,一日三餐只能在放学后自己另开炉灶。

    教学点环境恶劣,常发生山体滑坡。因为地处深山,有部分学生家里离教学点还有2公里远,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每逢下大雨河水上涨,古槐基就在放学后将他们一个个背过河送回家。有时发大水,没办法送他们过河,只好把他们留在家里当做自己的儿女来照看。

    2006年12月的一天,天下着毛毛雨,天气很冷,有名学生患重感冒发高烧,浑身发抖,古槐基老师拿一瓶行军散喂她服下后,没穿雨衣,只戴顶草帽,立即背她回家。因路途遥远,上下坡山路滑,加上自己腰椎间盘突出,腰部无力,还有微痛,只好忍痛背她过河,走到河中间脚下一滑,为了不让小孩掉到河里着凉,宁愿自己泡在冰冷的河水里,全身湿透,最后,只穿一只鞋,把学生背回家。

    头几年没有取消学杂费时,每逢开学,有个别学生不能按时报名上课,原因是没有钱缴交学费,而当时古槐基老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为了不让孩子辍学,自己只好垫付一部分,至今还有个别垫付的学费仍未偿还。

    古槐基的家人在11年前就搬到了惠东县城居住,他在1998年也有个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但想到为了家乡的孩子,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他想到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上课,耽误了孩子们的教育我于心不忍。从1975年至今,古槐基是梅坪教学点唯一的一位教师。

    37年来,古槐基教过数百名学生,在这座深山里走出了5个大学生,他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任了科局级干部,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当上了人民教师,还有十几个中专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自谋职业。“他们能走出深山,回报社会,我再辛苦,都感到值得。”古槐基老师甚感欣慰。

    按理说,现在的古槐基应该可以在退休书上签字回县城过幸福晚年,但是“接棒”的小伙子古伟强要明年才毕业回乡执教,他想亲手把这份37年的坚守交到这个大山孩子手中。

  像当年老乡长和他说的那样,古槐基当时对古伟强的“游说”很直白:“我知道你有更大的理想,但是为了山里的孩子……”这也许更像是古槐基说给自己的心里话,为了山里的孩子,总要忍痛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当年闯荡世界的理想,比如自己一双儿子曾经的上学梦,比如夫妻共处一地的团聚,比如如今的含饴弄孙之乐。

    “身居山村度暑寒,三十七载站讲坛。多育英才报效党,蜡烛自燃照人间。”这首古槐基老师创作的诗歌正是他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