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莲:从下岗女工到社区“婆婆”
2012年10月31日
深秋时节。高原古城西宁已然寒气袭人。清晨,走进回族老人马玉梅的独居平房,手脸顿感暖意。“我今年整80岁了,米、面、油、煤,还有头疼脑热,全靠社区陈书记他们操心了”。
马玉梅老人居住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慈幼社区,老人念叨的陈书记就是十八大代表、慈幼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风莲。
陈风莲(左)与社区居民聊家常。新华社记者 王博 摄
和许多经历过下岗再就业的姐妹一样,2002年,陈风莲作为国企下岗职工中的一员开始了自主就业的奋斗历程。经过再就业最初两年的人生洗礼,2004年7月,陈风莲来到了慈幼社区,这一干就是8年。8年当中有7年每月收入不到千元,但这段岁月却成为陈风莲从一名下岗女工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十八大代表的成长见证。
“上面千条线,社区一根针。做好社区工作,要耐心、细心、扑下身子抓落实”,8年来,这是陈风莲社区工作的信念。慈幼社区有居民2284户、6363人,是西宁市的老城区、也是多民族和老国有企业职工集中聚居区。家有老幼,事有缓急,但这8年来,陈风莲对社区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下岗职工、贫困家庭的操心超过了自己的女儿。
慈幼巷12号低保户罗明珠家的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是陈风莲最担心的时候。不论多忙,她总要和社区党员抽时间赶过去看看。后来,她多次与区里协调,帮罗明珠争取到一套廉租房,解决了罗家的后顾之忧。
辖区居民马桂兰的女儿考入新疆大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陈风莲得知情况后,与社区党员干部四处跑动,想方设法筹措学费,最终筹集到5000元。马桂兰说:“陈书记圆了孩子的大学梦,这份情我们永远不会忘。”
2009年,西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入攻坚时期,陈风莲带领党员和居民积极响应。她带头冲在前,重活脏活抢着干,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其间,陈风莲带领社区干部整治垃圾死角21处,整修墙面4200平方米。在居民密集的小区和小巷内,修建了4座水冲式公厕。
社区背街小巷较多,一些公用设施年久失修。有几次,居民区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她得知后,第一时间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疏通又脏又臭的下水道,使居民的烦心事得到解决。
慈幼巷过去是一条土路,坑坑洼洼。路边的一座旱厕,夏季臭气熏天,冬天就成了“溜冰场”,附近60多户居民苦不堪言。陈风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改造社区这些背街小巷,最终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居民的“老大难”。社区道路面貌一新,群众出行更加舒适。
作为基层社区党总支书记,除了干好社区承担的社会工作,陈风莲在自己的岗位上还不断探索着推进社区的党建工作。去年建党90周年前夕,党总支为增强党员荣誉感,给每位党员配发党徽;今年“七一”,社区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党员奉献日”主题活动,在一些主要街道开展卫生集中整治,纠正不文明行为,受到居民的欢迎。
为更好地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陈风莲组织社区的老党员,成立了以政策咨询、便民服务、治安巡逻等为主要工作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无职党员上岗理事、为民管事,服务群众。很多人问她:一天到晚忙乎别人的事情,图个啥?陈风莲说,作为社区党总支书记,我想的是把党员凝聚起来,为大家服务,让群众过上舒心日子。
8年来,在低保、养老、扶贫济困、人口管理、党的建设等方面,慈幼社区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陈风莲本人也多次赢得各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