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张彩青:一个人的学校 23年的守望
2012年09月07日
“编外老师”张彩青既是老师,还是12个山里孩子的“妈妈”。她坚守着一座摇摇欲坠的山村小学,用自己无华朴实的工作追寻着那难舍的教育之梦,用自己20年的青春年华,义务启蒙教育了小山村的无数孩子。在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她被推选为活动“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河南内乡县赤眉镇庙北村李家营,地处深山区。1988年秋,高中毕业的张彩青,从西峡县嫁到了内乡县庙北村李家营。这里位于赤眉镇西北边缘,离小镇15公里多,是全镇最偏僻的穷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盲特别多。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但由于人口居住散乱,村组相距较远,孩子们上学要翻好几个山头,娃们上学难,一直是乡亲们最苦恼的事;能让娃们就近上学,是祖祖辈辈人的期盼。 当时郭家小学的教师退休后,没有人愿意来全县经济条件最差的庙北村支教,作为全村最高学历的张彩青欣然的接受了这份差事。
没想到,这个临时讲台,她这一站就是23个春夏秋冬!借用乡亲的两间土房作教室,张彩青和乡亲们一起用土坯、石头砌成桌凳,把她做嫁妆的木板拿来做成桌椅黑板…… 在这远离城市繁华喧嚣的偏远小学,张彩青一人身兼数职,扮演着多种角色,校长、教师、保姆、义工……每天,她把一个个孩子接到学校里;课堂上,她教给孩子a、o、e……给孩子灌输文化知识;课下,她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中午,她下厨为孩子们做饭,孩子不舒服了,她就带孩子去看病就医,并像妈妈一样,朝夕看护着。后来,为了使孩子们都能就近上学,她又办起了复式班,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全由她一人教。 近几年,多数村民外出务工,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像送进了永久的托儿所,照料孩子们的任务全落到张彩青身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个春秋过去了,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又接过来一个又一个娃娃。在她的启蒙教育下,不少孩子走出了山乡,考上了大学,她的辛勤劳动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20年来,为了学生,她付出了一切:家里的农活全由丈夫来做,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丢给了婆婆。
2002年秋,学生突然增多,学生课本成了问题,当时她的腿上生病,走起路来疼痛难忍,看到孩子们没书读,她心急如焚,夜晚翻山越岭去给孩子们求书。回来路上,天降大雨,她被雨水淋得透湿,大病一场。 长期的辛苦使她积劳成疾,2009年11月的一天,正在讲课的她昏倒在讲台上。孩子们哭了,村民们赶来了,她被送进县医院。医生说,幸亏送来得及时。她捡了条命,但不得不卧床休息两个月调养。可躺在医院里,她心里仍然惦记着学生,不顾医生的叮嘱,硬是把几个小点的学生接到家里来上课。
从当上代课教师那天起,张彩青就一直以一个合格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并为此不懈地努力。2009年10月,她参加了成人高招,被南阳师院函授班录取,她计划在3年内修完大专课程,取得大专学历,做个名副其实的合格教师。
20年来,张彩青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从不计报酬。当初,这所小学是几个村子联办,她是个不在编的代课教师,工资没人出。朴实开明的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悄悄把自己家的钱交给村会计,让会计当工资发给她。 2003年开始,上级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着手合校并点,校舍差、生源不足的学校纷纷合到中心小学,而张彩青所在的小学,自然是被合并对象,可这个偏僻的山沟的确离不了这所小学,在乡亲们竭力争取下,这个小学保存下来了,可由于不在编制,没有工资,村委和乡亲们建议,让她按上级的收费标准(一年级除外)收费,留下办学的开支,剩余的是她的工资,她的学校成了“自负盈亏”的“私塾”。
目前,学校12个学生,一、二年级共2个学生,按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其余10个学前班学生,每人交260元,去掉书本等教学开支,张老师每月收入极其有限,课桌还是张彩青和丈夫动手为孩子们做,但张老师毫无怨言,她心里想,编外就编外吧,只要能跟孩子们在一起就满足了。(来源:南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