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实际上,在杨建清回信之前,杜家已经得到了噩耗。杜兴山的死对这个农村家庭打击极大。“兴山是我的心头肉啊!他还是整个家里的希望。说没就没了!”李华云说,虽然杜兴山是为国家而死,死得光荣伟大,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水却永难咽下,丧子之痛痛彻肺腑。她整夜的睡不着,默默留着眼泪,想着儿子活着时的一幕一幕。
杜兴山的父亲从此少言寡语,终日以酒为伴,诸事不问、不理。
曾经为村里人羡慕的杜家如今只剩下沉沉闷气。庄稼烂在地里也没有人去收割。唯有“光荣烈属”的牌额在日头下闪光。
杨建清的来信让李华云又悲又喜:“兴山兄弟在战斗中光荣了,他立下的志,应该由我去实现。冒昧的叫您声妈妈。我就是您的儿子。”这样的话语击碎了她噩耗非真的幻想,让她更深切地感到兴山真的去了,同时她又幸运地得到了另一个“儿子”。在难熬的长夜之中,这给予她无限的慰藉。
李华云在回信中说,“你真正代替了你的兴山弟,你比他强几倍,我有了更大的希望,你给了我生活勇气,你的每封信我都看十几遍,有时想起了你兴山弟,半夜忽然醒来,就久久不能入睡,我就拿出你的信来看,这是对我多大的安抚。”
对于杨建清而言,“妈妈”李华云的关怀也给了自己极大支持。“打仗不是好玩儿的,很残酷。生死只是一线之间。我们连100多人,牺牲了13个,重伤26个。你可以想象,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你会有什么感觉?你靠什么活下去?”他说,在那种情况下,没有妈妈的爱,没有亲人的温暖,是很难坚守下去的,“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一点”。
有一次,李华云还随信寄去一包炒好的花生。信中说:1月27日接到你的信,心里很高兴,请先接受妈妈一个吻。过年了,昨天炒了几斤花生邮去,这点小意思略表寸心,望你能和同志们说,千万莫嫌少。
杨建清接到信和花生泪如泉涌。他把花生分给阵地上的每一个战士:这是兴山的妈妈寄来的。
那是杨建清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花生。
四
从老山前线回来,杨建清没有急着回太仓老家,而是利用短短的假期,先去看望“山东妈妈”。当杨建清走进杜西村,跪在李华云面前:妈妈!兴山兄弟牺牲了,我来做您的儿子,您的儿子来看您来了!
李华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当时心里不是滋味儿。写信时没有想到他真会来家里。”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杨建清真把自己当妈妈侍奉到今天。
在杜西村的几天,杨建清忙里忙外,做饭,收拾院子。杜家逐渐变得有生气起来。杨建清和李华云还一起去给杜兴山上坟。在坟前,杨建清暗下决心:“好兄弟,为了国家的安全,你永远离开了亲人,但是你放心吧,我会永远地记着你!你的妈妈同样也就是我的妈妈!”
从军队复员后,杨建清成为中国农业银行太仓支行一名普通的员工。在并不富裕的收入中,他每年都寄钱给“山东妈妈”。很多个春节,杨建清都是跑到山东过的。从太仓到招远,交通很不方便,路上要辗转好几次。可是,什么困难都挡不住他“回家”的脚步。
“他跟我说,他天天都有机会照顾自己的父母,怕我们过节时会想起兴山的事难受,所以还是选择在我家过节。”李华云说。
1989年,杨建清结婚。李华云赶到了太仓。让她没想到的是,杨建清家竟然比自己家还要困难些。在结婚典礼上,杨建清把两位妈妈都扶坐台上。“这是我江苏的妈,这是我山东的妈。”杨建清对亲友介绍说。李华云欢喜而落泪。
杨建清因为在战场上脑部受伤,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落下了病根,季节变化时眼部会发炎,影响视力;天气一冷,左半边脸颊上的肌肉就僵硬抽痛;记忆也开始衰退,他怕自己过年过节忘记给山东妈妈寄营养品,于是就用小本子记下许多事情。山东妈妈喜欢吃的东西、忌口的东西、甚至衣服的尺寸、鞋子的号码都详细地写在小本子上。他还告诉在邮局工作的战友到时候要提醒他。
有一年的中秋节,杨建清带着媳妇和女儿去招远。李华云特别喜欢这个孙女儿,把家传的也是唯一的一个长命锁拿出来给她戴上。杨建清的女儿也特别乖巧,奶奶长奶奶短的把老人家哄得这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李华云的老伴儿已经过世,老人家因为孤单而抑郁。她对杨建清说,“我这活着还有什么用啊,竟给孩子添麻烦。”
杨建清安慰她,“妈妈,可不能那么想。哪个孩子没给妈妈添过麻烦!咱们中国人不就是这么一辈辈传的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