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邹桂芬:为了山里孩子能走出大山
2012年08月10日
在湖北和陕西的交界处,有一个罗堰教学点,它是湖北郧县最偏远的教学点。多年来,选派到这里的老师来了又走,没一个能呆得下来。不过,一位名叫邹桂芬的老师从高中毕业后就来到这里,成了这里唯一的教师,一教就是34年。
如今教学点只有一个教室,14名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学生。
邹桂芬:上午两个孩子的生日,炸油条给他们吃,他父母没在家,爷爷奶奶在家。
邹老师说,每到放假前,她都会找个时间,把假期中要过生日的孩子叫到一起,提前过生日。
面对我们的摄像机,大人孩子都有些拘谨。邹老师告诉我们,罗堰村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去趟县城要五六个小时。全村248户人家,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孩子们留守在老人身边,几乎没有出过远门。34年了,算起来,连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很多也是邹老师的学生。
2005年,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到农村,罗堰教学点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配备的一台电脑,从没摸过电脑的邹老师硬是很快学会了操作。
南化塘镇中心学校教研员 申建强:那个时候培训还带着电脑,她从学校差不多把这个电脑扛上,走十几里山路,扛下去。
那一年,邹老师还面对了另一个挑战。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小学三年级学生必须开设英语课,从未学过英语的邹老师决定,自学英语。
每天放学后,邹老师就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听着光盘,一遍一遍练习到深夜。
邹桂芬的丈夫 王桂成:开始音发不准什么的,我觉得有点笑,后来那个家庭教师慢慢教给她,NO、FOR、GO什么的。
就这样,邹老师终于可以给三年级的孩子们讲英语了。
邹桂芬:我觉得在校学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没有接受没有学到的事,这都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是一个良心活,我想到这一点。
记者:那会儿,您要是不教没有人说?
邹桂芬:我受到良心的责备。
乡亲们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讲良心的老师,教了34年书,背孩子过河也背了34年。罗堰教学点紧挨着一条60米宽的滔河,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到雨季或上游水电站发电放水,接孩子过河,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
罗堰村村支书 廖化福:可以说30多年来,她(在)滔河接送学生,可以说上万人次以上。有的家长常年出门打工去了,有些老爷子、老奶奶,他敢背?那更不敢背。
年轻时,她送学生过河 ,一只胳膊夹一个,现在年过半百了,一次只能背一个,还需要拄木棍撑着。因为水凉,邹老师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痛、关节炎。趴在老师背上,六七岁的孩子也许还不能体会老师的艰辛,但他们也会生出幼稚的愿望。
学生:邹老师,我长大了买个摩托车给你带上,不叫你趟河了。
学生:邹老师我长大了买一飞机给你带过去,长大了好好学习,给你买汽车带过去。
邹老师: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买飞机开不动。
邹桂芬,她在山沟里教书34年,虽然自己年轻时的大学梦没有实现、她的几个子女也与大学擦肩而过,她心里有太多的遗憾。但她说为了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吃再多苦也值得了。
从2006年起,邹老师开始每天供学生们吃午饭。掌厨的,是邹老师的丈夫王桂成。
邹老师的丈夫是湖北罗堰村人,与家在陕西商南县的邹老师一山之隔。1976年,邹老师嫁到了罗堰村,当起了一名民办教师。
邹桂芬:那一年没考上(大学),他语文历史地理(成绩好),我数理化学得好,我们两个合起来是一个标准的大学生。
怀揣着大学梦的邹老师,不仅自己没有脱身再考大学,连丈夫王桂成也成了学校的“编外”后勤老师。
妻子教书,丈夫种菜、做饭,夫妇俩总忙着学校的事。1997年,邹老师转成了公办教师,但每月七八十元的收入,五口之家的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
邹桂芬的大儿子 王韬:(家里)给我们几块钱,一个星期管不到头了。那会儿星期六饿着肚子回家,妈妈说,我是大的,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
去年底,新加坡华侨何先生看到媒体报道邹老师的事迹后,向邹老师个人捐赠了10万元。
对于这十万块钱,邹老师早有打算,她和丈夫商量着在滔河上修座桥。
当地政府得知后,又投了差额的15万,现在,滔河上的桥很快就要建成了。
端午节这天,邹老师去县城开会,孩子们带着孙子孙女来看她,大儿子把吃饭的地点定在了他当厨师的酒店。他说,这是一家人第一次下馆子吃饭。
邹桂芬的女儿 王超:跟妈妈说声对不起,我以前不懂事,理解不了她。
面对着在外面辛苦打拼的儿女,邹老师说出了心中的愧疚。
邹桂芬:现在我的工资有一两千块钱了,但是我时常想到你们没有上到学,我想起来心里难过。不过是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学生身上,这样从山里都能走出去,我心里就知足了。(中国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