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福娃的天使妈妈杨守伟
2012年06月13日
在山东潍坊,提起市儿童福利院的护理员杨守伟,很多市民都熟悉她,而很多媒体记者,则几乎都认识她。对于这位一直奋斗在孤残儿童护理一线的慈爱母亲来说,她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也曾被3.8亿网民评为全国“十大伟大母亲提名”,成为“中国伟大母亲网络影像博物馆”中20位母亲之一。
潍坊市社会福利院与儿童福利院合署,是全市唯一的市属福利机构,这里居住着40多名孤寡老人、100多名弱智呆傻人员、160多名孤儿弃婴,是全市残疾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多年来,杨守伟无怨无悔当好孤残儿童的“妈妈”,让每位孤残儿童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浓浓的母爱;尽职尽责当好“老师”,为每位孤残儿童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用真情真爱为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孤残儿胖了,她却瘦了
问起杨守伟的工作主要是做什么,她总是说得很简单:“给孩子们喂奶、喂饭、换洗尿布、打扫卫生、带他们玩。”
从2004年到现在,福利院在院的孩子由20多名到了现在的97名,而工作人员最多的时候也只有20人。在这里的孩子,残疾各种各样,脑瘫、脑积水、唇腭裂、心脏病、四肢畸形、肛门闭缩、早产等,每个特殊的孤残儿童,都要有不同的护理方法。
杨守伟觉得,每天都在机械化的忙着照料孩子的吃喝拉撒,无暇与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更谈不上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等,这可能对孩子成长不利。于是,杨守伟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边学习、边改革、边创新,她一圈一圈的瘦下来,可孩子们却一天天地胖起来,笑声也多起来。在最近的一次测评中,几乎所有孩子的神经系统及心理发育指标都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埋头研究蒙氏教育法
对于杨守伟来说,自己绝对不只是一位只能照顾孩子的护理员。她认真研究了蒙氏教育,即蒙台梭利教学法,这是目前世界上被认为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教学方法之一。
几年下来,杨守伟取得了蒙氏教育高级教师证书,在工作中,她运用起蒙氏教育法,帮助孩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必要的生活技巧,形成独立的人格。
在动作教育、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四个方面,通过教具、做游戏等进行训练,现在,孩子们在规范化和秩序感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只要妈妈喊一声“开饭啦”,几十个小家伙马上就能按次序排好队,依次进入餐厅,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分发食物时,孩子们会等着妈妈分发,哄抢、哭闹的现象不见了。孩子们还学会了把玩具放在该放的位置等。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杨守伟说,“蒙氏教育让自己坚定了信心。”可也因为每天不停地讲说话太多,她得上了严重的咽炎,多年以来,她一直都不敢放大声音说话。
让孤残儿过有爱的生活
10年来,杨守伟为孤残儿童付出了很多,而她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2006年的6月,杨守伟在重庆参加育婴师培训,可是在老家的父亲却已经生命垂危,母亲一直要求大夫给父亲打强心剂维持生命,盼着杨守伟早日学完归来,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不知情的杨守伟拿着育婴师资格证书赶到后不到半小时,父亲就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曾多次叮嘱杨守伟,“一定要照顾好那些没爹没娘的孩子。”于是她发誓,要倾尽所能让这些孤残的孩子过上有爱、有尊严的生活,尽管她可能无法改变那些孩子的命运。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对自己12的女儿,杨守伟一直心存愧疚。孩子从小到大,几乎一直都在抱怨妈妈。小时候抱怨的是妈妈没有时间陪自己。长大后,懂事的女儿抱怨妈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没白没黑地扑在工作上。
小学三年级时,杨守伟的女儿写了篇作文《假如我是神笔马良》,被当作班上的范文:“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许多许多又大又温暖的屋子,让福利院所有的孩子在里面快快乐乐地生活,永远也不会生病;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许多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让福利院所有的孩子在里面快快乐乐地玩耍……这样我妈妈就不会太牵挂他们了,她就会有时间陪我了。”
“我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他们需要我”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残疾婴幼儿,唇腭裂、脑瘫、痴呆、肢体残疾患儿较多,照料好这些孩子不仅需要超出常人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一颗倾注毕生精力和真爱的心。早产儿方安敏刚到儿童福利院时还不到三斤重,呼吸微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杨守伟主动接过对小安敏的护理工作,每天拿热水袋给她增加体温,每隔两小时喂一次奶,比自己的亲闺女还亲。在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现在的方安敏已长成了健康可爱的小姑娘。
儿童福利院还有一些患有鱼鳞病、艾滋病、梅毒的儿童,为怕传染,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为此辞职离开。杨守伟也害怕和担心过,但她没有退缩,她觉得自己是护理部的负责人,这个重任必须要带头担起。方晓玉是一个鱼鳞病患儿,眼皮外翻、眼里布满血丝,全身的皮肤都呈鱼鳞状翻裂着,散发着刺鼻的恶臭。第一次见她时,杨守伟也是吓了一跳,但稍稍镇定后,杨守伟发现晓玉的智力非常正常,正是人们一次有一次面对她时的惊异表情,逐渐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使她神情呆滞、面无表情,给生理上受到折磨的晓玉再添心伤。为让晓玉拾回微笑,杨守伟运用关注、接触、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全面的护理,一段时间后,晓玉竟然开口叫杨守伟“妈妈”,以后逐步能和她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开了心结,身上的症状也逐步减轻。现在的晓玉能识字、背诗歌,非常活泼、乐观,而且经常帮助别人,由原先自卑的“丑小鸭”,正慢慢蜕变为展翅欲飞的“小天鹅”。
“妈妈”,是大多数孩子见到杨守伟说的第一句话。当不经意间听到残疾孩童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杨守伟心里暖暖的,腰再酸、胳膊再痛也觉得值得。“我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他们需要我”——杨守伟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让这句话有了大爱的定义和崇高的内涵。
“孩子们快乐的成长,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长期困扰杨守伟的一个难题。院内200多名孤残儿童患病形式多种多样,单一的护理形式根本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要,怎么办?杨守伟没有退缩,毫无特教知识的她,买来了学习资料,准备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立志成为护理“多面手”。
没有时间,她就挤时间;没有老师,她就四处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杨守伟先后取得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特梭利中级教师等多项资格证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护理难题。她总结出了早产儿护理的三个关键措施,即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温度、少量多次喂养并进行抚触、严格防止感染。为提高护理科学水平,杨守伟花费了十几个日日夜夜为脑瘫患儿设计了“脑瘫衣”,为唇腭裂患儿用上了专用奶瓶,让患儿受到更加舒心的服务;她还在护理形式上积极摸索,总结出了个案护理、群体护理、交叉护理等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杨守伟还非常关注那些寄养在别人家中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寄养家长,为他们遇到的问题想办法、做记录,让他们全面了解孩子的特点,尽快让孩子融入到家庭中去。十几年来,有200多个孩子在她的怀抱里健康长大,走进校园、走进国内外的爱心家庭,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都是让杨守伟最自豪的地方,用她的话说,“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吃再多苦受再多累,我不后悔”
2006年8月,杨守伟带着一位叫张黎明的孩子到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唇裂修补手术。手术后,剧烈的疼痛让小黎明不停地挣扎哭闹。为了避免孩子刚缝好的嘴唇再裂开,杨守伟几乎连续抱了他三天三夜,胳膊累的没了知觉,用医务人员的玩笑话,那就是杨守伟的“胳膊”治好了小黎明的病,而这种陪床熬夜对杨守伟来说,早就成家常便饭了。
由于人手有限,加上护理的繁琐,杨守伟和同事们的工作强度都很大。但杨守伟还不满足,在护理精细化上的探索,她似乎不知道疲惫。为开发患儿的早期教育,她倡导每天“拥抱孩子”、“微笑面对孩子”,提出了每天给孩子们做抚触、做亲子操、脱离床铺,每天对每个孩子抚触2次、拥抱最少7次、每天2次将孩子们抱到地垫上,这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劝杨守伟辞职,没必要让自己那么累。但杨守伟是这样理解的:“良心就是尽全力,既然选择了就摸着良心干,苦点累点都不算啥。”
杨守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护理孩子身上,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不仅对80多岁的公婆照顾不上,就连父亲病重、女儿高烧时也不能在身边陪伴,每每想到这些她总会愧疚万分。“我愧对家庭,但我不后悔,福利院的孩子更需要我……”短短一句话诠释出杨守伟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潍坊文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