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浙江义乌富翁女儿十年先后收治900智障脑瘫儿童

2012年05月31日

    周晓丽是浙江义乌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她抛开父辈赚钱的生意不做,卖掉机器腾出厂房创办不挣钱的脑瘫康复部和育智教育中心。她以慈母般的爱心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脑瘫、智力残疾的儿童。正是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怨无悔的赤热心肠,让许多患儿开口说、重新站立。

    周晓丽的父母是义乌市场上的第一代成功商人,积累了千万家产。如果没有身患脑瘫的弟弟,周晓丽应该会和父母一样,在商海中驰骋纵横。然而,随着弟弟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家生活的天空便阴云笼罩。弟弟是个脑瘫儿,无法站立,生活不能自理。父、母亲抱着弟弟四处求医,花了近百万元治疗费,可弟弟还是没有好转。周晓丽常常为弟弟的命运悲痛万分,她下定决心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尽自己当姐姐的所能来改变弟弟的人生轨迹。

    1997年,周晓丽高中毕业就带着弟弟四处求医,同时学习脑瘫康复知识,后经石家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马飞医生治疗,弟弟竟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弟弟不仅学会了走路、自己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大小便。2001年,弟弟到了上学年龄,虽然肢休功能基本康复,但生活自理和学习能力很差,不可能到正常学校就读。周晓丽决定担任弟弟的家庭教师,她用“千万遍教学法”教弟弟生活技能、学文化。现在,弟弟不仅生活能够自理,学会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还能够上网听歌、浏览图片等等。

    弟弟的变化让其他脑瘫儿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前来求助。善良的周晓丽决定,和丈夫创办一个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2002年5月,义乌市首家民办康复机构——义乌市残联脑瘫康复部成立了。从此,周晓丽放弃了随父从商之路,当起一名特殊教师。

    脑瘫康复部成立时,周晓丽才怀孕两个月。当时,康复部只有6个孩子,周晓丽和丈夫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些孩子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会拉在裤子上。”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周晓丽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有时,这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筋疲力尽的周晓丽忍不住泪流满面,但却从未想过放弃。在这里,许多患儿经过持续的康复治疗后,从瘫软在地到慢慢站立;从脚后跟不着地到放平走路;从闭口不言到会叫“爸爸妈妈”。

    周晓丽和丈夫经过几年的治疗实践,发现脑瘫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学习知识、训练生活技能。不久,在脑瘫康复部里便很快成立了一个“育智班”,接受康复治疗的孩子都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育智班上课学习。在康复教室的功课表上,“洗手帕”、“穿鞋带”、“辨别男女厕所”都是课程。周晓丽说,在这里,教孩子就是从上厕所、穿脱衣服开始,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地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参加“育智班”学习的脑瘫、智力残疾患者康复效果明显。这更坚定了周晓丽办学的信心。2005年8月,在市残联、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周晓丽又成立了义乌市残联育智教育中心。育智教育中心的成立,填补了义乌市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空白,为智障群体更好地改善生存、康复、教育条件,参与社会活动、构建和谐社会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

    周晓丽创办的育智教育中心按照全日制培智学校九年制教科书的要求,开设了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美工五门课。周晓丽说:“虽然都是脑瘫,但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的康复方法也不同,要因人施教。”她针对每个孩子单独制订课程表,每个孩子每天学什么,学得怎么样,都做到课前设计,课后评估。有一位叫陶雷鸣的男孩,刚来时不会说话,不会穿脱衣服,有多动症迹象,13岁的年龄好比是3岁,经过教育康复后,会跟人简单的交流,多动症明显好转,简单的衣服也已经会穿了。周晓丽一心扑在这群特殊孩子的康复教育事业上,每天面对的是艰难的、耐心的、更要有爱心地与智障儿童沟通,唤起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同时还承担对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生活照料。在学习上她是老师,在生活上她又是孩子的妈妈。

    10年来,周晓丽先后接收了全国各地900多名脑瘫和智障儿童,并聘请专业康复治疗师5名,幼儿特教老师和保育员31名,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康复训练和文化学习。特別是父母不在身边家庭又较困难的留守脑瘫和智障儿童,周晓丽都给予免费康复治疗,据统计,10年来为300多名收治的智障儿童免去理疗费和生活费。周晓丽这祥做,就是要让这一持殊群体活得有尊严,在同一蓝天下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