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慈善夫妻:微捐细流成大爱汪洋
2012年05月25日
他们虽然不是一掷千金的巨贾富商或官宦名流,但通过“微捐”走出了一条彰显“平民公益”的慈善之路。在14年的时间里,他们走进了30多所乡村贫困小学,为8000多名孩子送去文体用品,总捐助财物金额近60万元。他们就是吉林省长春市被誉为“慈善夫妻”的夏志国、陈玉珍。
今年5月22日,“慈善夫妻”俩赶在儿童节前,将50个每个价值50元的“爱心小书包”,送到了长春市育新小学。夏志国说,现在眼瞅着就要到儿童节了,他就想去看看身边的孩子。正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育新小学里有一些贫困的孩子,他就想应该在儿童节前,让这些孩子开心开心。“这小书包里也没有啥,反正都是他们能用得到的,这次我没给他们带球,给他们带的是呼啦圈和跳绳,能人手一个。”
夏志国说,这些文具,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每个“爱心”书包里,绝对不会少于15种文具,这次他一共准备了50个,保证每个贫困孩子人手有份。
当年推着三轮 卖文具起家
“我和他就在这个地方卖文具,条件不好,冬天冷,夏天热,这里,是我们两口子的心血。”陈玉珍说,刚开始卖文具的时候,推了几年的三轮车。1991年,夏志国、陈玉珍夫妇在光复路开了一家名为“新文化”的办公用品批发店。小店面积只有5平方米,由于夫妻俩文明经商、诚信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小店生意一直挺红火。
“从我们最开始做生意起,我们就一毛钱一毛钱的攒,直到现在也一样。”陈玉珍说,这个门市已经开了10多年。打开抽屉,里面放着的是5角、1元、5元……拿出抽屉里的钱,按照面额,将钱分开,大面值的给夏志国,1元的给她。将1元钱叠好,然后弯折,大拇指蘸点水,开始查钱。50元、150元,夫妻二人算着当天挣的钱。
被“大眼睛”感动 开始慈善之路
“我们是挣钱了,但一张图片,就改变了我们两口子的一生。“夏志国说,1998年的一天,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一张图片——“大眼睛”。“我还记得,图片中的女孩,眼睛很大,短头发,右手拿着笔,紧盯着前方。我被这张图片打动了。”看着那张名为“我要读书”的希望工程宣传图片,夏志国回想起他和妻子的童年,就觉得没有条件的孩子上学太难,所以他就下定决心,在经商的同时,也要帮助其他孩子。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夏志国的脸上显出了一丝尴尬,“现在我都不记得那是什么单位了,只记得是有关慈善的,我推门就进去了,当时就有人问我,您有什么事?我说要捐3小货车的文具。”随后,他就把那个单位的负责人带到了他卖文具的仓库。
装车的时候,陈玉珍站在小货车的斗里,夏志国和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搬运,他从仓库内一箱箱地往出搬本、钢笔、铅笔、橡皮。一上午过后,3辆小货车都装得满满的,一个箱子紧挨着一个箱子,等陈玉珍跳下车后才注意到,小货车的车胎都快被货物压瘪了。
“那是我们第一次捐助,也是我们最多的一次,直到现在,我们也没算过那些文具值多少钱,但同行们都说,每辆车的货最少得值5万。”夏志国说,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他和妻子就想,以后每年都要去献爱心。
寒风中发文具 冻感冒也开心
4年前,夏志国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行走特别不方便,走路只能靠双拐。患病后,他就不愿意动了,更不乐意远走。但在2010年9月份,他和妻子一起,又坐车来到榆树市土桥镇的两所学校。
文具摆到桌子上后,很多孩子都在鼓掌叫好抢着要,一个个蹦得都可高了。“我右手拄着拐杖,左手再给这些孩子分笔、本等其他东西。”领过东西,孩子们都会鞠躬说谢谢,说完后就马上跑开。
陈玉珍说:“那时的天气很冷,当孩子排队来领礼物的时候,我摸着一个孩子冰凉的手。这么冷,怎么不回屋等呢?孩子说,他们着急想看看新文具什么样儿,也想看看爷爷奶奶长什么样儿。”
夏志国讲,那次一共给500多名孩子发了文具,在冷风中站了1个多小时,他和妻子被冻感冒了,但是一看孩子们开心的小脸,他们也很开心。
自己店里没有 就去给孩子买
“你捐了那么多东西,不心疼吗?算过多少钱吗?”记者问夏志国。
“心疼啥,我和媳妇是没有算过,但是有同行和亲戚帮我们算过,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14年了,捐的东西价值差不多有60万元了。”夏志国说,有些用品他这里没有,比如足球、篮球啥的,他和媳妇就去买,“每送一次,我们都能保证每名孩子的手上至少有10样新用品。”
在陈玉珍的家中,她拿出了一个红色的名册,“这个册子是我俩在2006年后才开始弄的,我俩也想等到我们走不动的时候,翻开册子,回想起那些孩子的笑脸。”这么多年,她和丈夫已经走进了30多所村小,帮助过8000多名孩子了。
在红色名册中的一页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夏爷爷、陈奶奶,谢谢你们能送这么好的东西给我,我一定好好学习。”
“丈夫常说,只要他用拐杖还能走,他就会将爱心继续下去,我俩也常说,等我俩走不动的那天,就将接力棒传给儿子,让他继续。”陈玉珍说。
受助学校校长:捐一次东西 一个乡都受益
榆树土桥镇十四户中心小学是夏志国夫妻二人曾捐助过的学校,校长赵福利讲,夏大哥老两口,是他最敬佩的人。
“我记得,那次捐助,大哥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自己一个学校都没用了,又发给了其他的中心小学,那次有900多孩子都得到了新文具,我们一个乡都受益。”赵福利说,就在夏志国夫妻临走的时候说,下次还会来献爱心。
张铁舰,11岁的小女孩,是榆树市土桥镇十四户中心小学5年1班的学生,班里有35名同学,她在班级能排10多名,接受夏志国和陈玉珍的捐助时她10岁,上4年级。
“爷爷、奶奶给我的东西,都一年了,一半还没用完呢。”张铁舰说,在夏爷爷来之前,老师就说过,会有好心人带文具来送给他们。等待的时间特别漫长,早上,学生们挤在操场上,瞅着学校前方的村道,期待着车辆的经过。等了大概1个小时,几个眼尖的学生看到小货车,孩子们开始拼命地喊,使劲鼓掌。
那天,张铁舰和同学们排着队伍,轮到她领礼物的时候,10个桌子排成一排,她从这头领到了那头,礼物有文具盒、笔、铅笔刀、水彩、笔记本……“我双手捧着这些东西,回到班级时一数,礼物有好多样,光铅笔就几十根。”
张铁舰讲,距离那次见夏爷爷,已经差不多一年了,直到现在,她的文具还有一半没用,“我估计,到我小学毕业这些东西可能都用不完,我要是用不完,就给其他的学生。”
“慈善夫妻”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微捐”这个概念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并作为一种新的公益行动形式被推广开来。在今年4月民政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华慈善奖”颁奖晚会上,夏志国、陈玉珍夫妇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是吉林省唯一获得“中华慈善奖”殊荣的慈善人士。5月21日,吉林市慈善会发出《关于向“慈善夫妻”学习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