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受人恩惠儿子隔代报答 照顾瘫痪理发匠
2012年01月15日
一个是瘫痪的理发匠,一个是艺术团退休干部,这两种完全不同职业的人,很难让人想到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可是,在广西田东县城,64岁的艺术团退休干部周作交,因为母亲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句叮咛,把与自己同龄的瘫痪理发匠杨振昆从乡下接到县城,独自照顾他吃喝拉撒,至今已有一年多。
援助风雨无阻
1月12日,天刚蒙蒙亮,周作交像往常一样从床上爬了起来,开着摩托车往菜市场。他说:“早上菜市场才有新鲜的肉卖,这老伙子口刁得很。”这个“老伙子”,就是他日夜照顾的杨振昆。
当天上午8时许,周作交从市场买菜回到家中。他把买回的肉分成了两份,一份用铁锅炒,一份放在锅里炖。因为杨振昆牙齿没了,炖烂的肉才嚼得动。自从2010年把瘫痪的杨振昆从乡下接到县城照顾,周作交就没得清闲过一天。饭得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端屎倒尿的活每天都要做几次。
杨振昆是田东县祷午镇民族村合显屯人,曾在田东县城以理发为生。周作交是田东县民族艺术团的退休干部,他与杨振昆儿时曾见过一面:1959年,11岁的周作交跟母亲到乡下喝喜酒,那一年他第一次见到了同龄的杨振昆。周作交对他小时候有个印象:“他那时蹦蹦跳跳的,在人群里乱转,我们还一起玩了。”
两人再次见面是在39年后。1998年,有一天周作交路过田东汽车站,在车站摆摊理发的一名50多岁男子,突然跑到跟前上下打量:“你是不是周作交?我杨振昆啊!”几十年后的再次相遇,两人很惊喜,不过此后也没有什么来往。
2009年7月,杨振昆中风瘫痪后,妻子把他接回到乡下养病,并委托周作交帮忙在县城代领每个月的农村低保金。田东县城到合显屯来回有60多公里,大部分是山路,周作交每个月必须骑着摩托车来回一次,风雨无阻把低保金送到乡下。
为特殊儿伴安个家
杨振昆与前妻育有一子,1982年离婚后,儿子跟随母亲一起去了广东,再也没有联系。杨振昆与第二任妻子没有生育。2010年8月,病魔夺去了杨振昆妻子的生命,他的身边再无亲人。
没有哪家养老院愿意接受像杨振昆这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而杨振昆还有儿子,算不上孤寡老人,有关部门也不收。
“没人收留你,还有我。”当时,面对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杨振昆,周作交斩钉截铁地说。周家的地方不大,没有空房间,他只能给杨振昆另外找住所。
2010年10月,周作交找到了原单位田东县民族艺术团的领导,诉说了杨振昆的家庭境况和病情后,艺术团负责人决定无偿腾出一间空房给杨振昆居住。期间,周作交还瞒着妻子,把杨振昆的户口迁入自己家,帮他办理申请享受城镇低保的手续。就这样,周作交每天一早,就得来到离家3公里外的艺术团照顾杨振昆。为了能让杨吃上热饭菜,早中餐还分开送,一天来回得跑6趟。
自从照顾杨振昆以来,周作交就没有在田东县城以外的地方过夜,就连过年过节去外地走亲访友的时间都无暇抽出。不久前,他住在乡下的弟弟因为工伤不幸瘫痪,作为大哥的他,得时不时地赶回去探望,但每次都是托人帮忙送饭给杨振昆后,匆匆下去,又匆匆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