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纯粹:江振华和他的急诊科同事们
2011年11月24日
不久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江振华,因带病坚持为患者做手术累倒在手术台上,引起社会一片唏嘘——如今这样的好医生太少了。医院党委书记张涛却淡淡地说:“江振华的举动在急诊科其他医护人员身上同样会发生。”
在张涛看来,江振华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医生该做的事而已。但人们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感慨?是这样的“普通”医生太少了,还是“不普通”医生太多了?
记者近日走遍通大附院急诊科所有科室,虽无法清晰地勾勒出每个人的样子,但速写几张普通急诊医生的面孔,或许能给深陷于“医患失信、关系紧张”而无奈、无助的人们一点启示和希望。
资料图片:手术中的江振华(右一)。施琳玲 摄
信任与依赖
在急诊科,医者常与死神不期而遇,生死之间,狭小的空间浓缩着人生百态。通大附医急诊科100多名医护人员,每日在焦躁不安的氛围里,全力抢救病人。
11月8日15时左右,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120”陆续送来3位病人,脑血管意外、外伤、重度醉酒。抢救室里顿时紧张起来。
“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法把病情诊断清楚。”急诊科医师祁雷说,“由于送急诊的危重病人特别多,医师对病人的处理和观察难免有疏漏,但护士会及时提醒,把医疗隐患降到最小。”
每位病人入院5分钟左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生命监测工作已经实施。“医生特别信任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执行的每项医嘱都会及时、到位。”急诊科护师李晓青说。
这份医护信任的源头,来自于急诊科两位当家人——温文尔雅的科主任黄中伟和风风火火的护理总长崔秋霞。黄中伟强调“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包括从“120”救护车上主动接病人、多科医生集中处置危重病人、陪送危重病人送检送入院等。崔秋霞强调“以身作则”,急诊病人井喷时、输液高峰时,她一定会出现在抢救现场或配药台前,所以她的额头上总微微渗着汗珠。
在这里,护士忙得像穿行在蜂房内的蜜蜂,脚不沾地地滑行。在此进修的护士石海萍发现:“这里当班护士都不带手机,她们没时间打电话或发短信……”
“这里让我们感觉有人管,有人问,来了心里就安了。”病人家属李女士说。
不管哪里忙,医生护士都会自觉地过去支援,就像战士听到枪响一样,互助已成为急诊科的习惯,不需要调度。“急诊是一个大团队,压力、矛盾、风险不可回避,我们必须抱团才能应对。”崔秋霞说。